此時的晉平公當然是少年兒童一個,而且,正如齊靈公所想象的那樣,晉平公根本就沒有其父親晉悼公少年時那般的英明神武。
但這個時候,由于晉國不少重量級政壇大佬去世,晉國人事也需要變動了。
太傅士渥濁去世,由上大夫叔向繼任。中軍司馬張孟去世,由其子張君臣繼任。另外提拔了祁奚之子祁午、韓無忌之子韓襄、欒黡之子欒盈、范匄之子范鞅為公族大夫。程鄭去世,由虞丘書接替擔任乘馬御。
晉悼公自遷延之役后,便對晉國的軍隊進行了改制,將原來的四軍全面改制成三軍。
畢竟,按規定晉國這樣的國家,最多也只能設三軍。那就意味著原來的新軍被裁撤了,也意味著原來由欒黡一手掌控下軍與新軍,現在只掌握了下軍。
很顯然,晉悼公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期,他還是在關注著欒氏家族。
在他的心目里,想當年欒書弒君,而現在的欒黡由于軍權過大,在整個晉國六卿班子里,欒氏家族相對比較狂傲一些。
晉悼公是詳細了解過遷延之役的具體情況的,對欒黡居然敢違抗荀偃的部署非常反感。
中軍將荀偃雖然搞什么亂七八糟的“唯余馬首是瞻”,但畢竟是自己任命的中軍將,你一個下軍將怎么敢與主帥意見相左?
如果不是欒黡先率下軍和新軍回撤,便不會有欒針和范鞅再次違犯軍令找秦軍決戰,最后導致欒針戰死,范鞅出逃。
如果因此欒、范兩大家族鬧起矛盾,斗爭起來那范氏家族可絕對斗不過欒氏家族!
所以,晉悼公以遵守禮制為由,借著此時新軍將佐并未任命之際,裁撤了新軍。
好了,我們再提一提此時的晉國三軍將佐,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接下來的晉國將要面對的最大問題,便是內部權力斗爭問題。
晉國內部權力斗爭,說穿了就是三軍將佐之間的恩恩怨怨問題。
中軍將佐:荀偃、范匄;上軍將佐:趙武、韓起;下軍將佐:欒黡、魏絳。
令人沒想到的是,遷延一役雖然沒傷秦國根本,但秦國還是被強大的晉國為首的中原諸侯聯軍所震撼,主動求和,并將范鞅給放了回來。
于是,晉悼公在他生命的最后時期,再次為緩和范氏家族與欒氏家族的矛盾作了一把努力,承諾讓欒黡之子欒盈擔任公族大夫,同時有意提拔范鞅擔任公族大夫。
只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正年富力強的晉悼公會突然因病而逝。所以,提拔任命的事,最后是交給了晉平公。
晉平公將父親的喪事辦完后,便遵囑完成了這次人事任免。
人事問題解決了,那便要干活了。晉平公首先要處理的便是魯國的事。
前面講了魯國與齊國的關系,這個關系就是齊國教訓魯國是常態,而魯國是不敢聲張的。
但其他國家如果敢動一下魯國,那魯國肯定是立馬向盟主晉國匯報的。
這不,公元前557年,剛剛辦完晉悼公喪事的晉平公,就接到了魯國的報告:莒國和邾國聯合進攻了魯國。
中軍將荀偃便開始忙了。按慣例,晉國立即通知各諸侯召開國際會議。
公元前557年3月,晉國召集魯國、宋國、衛國、鄭國、曹國、莒國、薛國、杞國、邾國和小邾國在湨梁召開國際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