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終于火大了,他命人將解揚五花大綁,黑著臉對解揚道:
“既然大夫是這么一個不守信用的人,那就無資格立于天地間,就讓不谷來為上天除掉這種毫無信義之徒吧。”
解揚哈哈大笑道:“楚王錯了,大錯特錯。外臣不但不是不守信用的人,反而是全天下最有信義的人。
既然大王您一定要殺外臣這樣守信用的人,那外臣也就無話可說!”
楚莊王氣得差點笑了:“什么什么?你昨天還答應不谷,今天對宋國人講晉軍不會救援宋國。但剛剛你卻告訴宋國人說援軍正在路上,這還叫守信用?”
解揚正色道:“楚王應該知道,守信是對有道義者人而守的,對于沒有道義的人,哪里需要守什么信義?
作為國君,應該以道義來發布命令。作為臣子,應該以守信來執行命令。
國君有道義,對同一件事情就不會發出不同的命令;臣子有信義,對同一件事就不會接受不同的命令。
外臣接受的是寡君的命令,這是寡君因為與宋國有盟誓,而必須要給宋國以支持的一個命令,這是合乎道義的命令。
外臣必須執行,這正是外臣的信義。
但楚王您,卻通過賄賂外臣并給外臣下達的這個命令,那是不合乎道義的!
對外臣來說,對救援宋國這事,只能執行寡君的合乎道義的命令,而不是來自楚王您這樣不合乎道義的命令啊。
楚王您為了自己的目的,強行要求外臣放棄信義,違背寡君的命令,這不是為君之道。
外臣受君命而出,豈能因受賄而棄之?
故外臣答應執行您的命令,這是外臣為了真正將寡君的命令執行下去而采取的措施。
現在,外臣已經完成了使命,即便死了,又有何憾呢?”
好家伙,這個解揚,口才一流啊,把楚莊王說得是啞口無言!
但楚莊王非但沒有因此而生氣,反而認為解揚講得對。
楚莊王親自將綁在解揚身上的繩索解開,拉著解揚的手對自己的將士們道:
“大家看看這位解揚大夫吧,這是一位德行高尚的晉國大夫!他剛剛為我們上了一課,我們都要遵照他的話去做。晉國有大夫如此,如何不能強大?”
最后,楚莊王根本不再為難解揚,而是立即將解揚釋放回國。
“大夫一路走好,還請大夫轉達不谷對晉侯的問候,希望晉楚兩國世代友好?!边@是楚莊王送別解揚的話。
解揚,就這樣為我們留下了一個“解揚守信”的典故。
但宋國畢竟等不來晉國的援軍,楚軍兵圍宋國都城睢陽整整九個月后,公元前594年5月,宋國終于崩潰,最后向楚國屈服。
當然,宋國這次對楚軍的抵抗行動是可歌可泣的,也是令人動容的。
他們最后是彈盡糧絕,史料記載,城內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狀!
這就是當時的真實情況,讀來不禁令人動容。
晉景公得知宋國向楚國投降后,長嘆一聲,罷了罷了,中原,就暫時讓給你們楚國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