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上下很快統一了思想,把思想高度統一到中軍佐荀林父提出的對外關系三策上。
所以,盡管近來赤狄頻頻進犯晉國邊境,但晉三軍就不出動,暫時任憑赤狄猖狂。
史料記載,公元前605年以來,赤狄幾乎每年都侵入晉國,“赤狄伐晉”。
晉成公把軍事斗爭的矛頭指向了中原諸侯,以兵立威。
公元前602年冬天,晉國發出通知,要求各諸侯國赴黑壤召開國際會議。
黑壤,即今山西臨汾市翼城縣東與晉城市沁水縣交界處的烏嶺關,當時在晉國境內。
比較有意思的是,黑壤之所以后來改稱為烏嶺,是因為一千多年后北朝皇帝對這個“黑”字很感冒,下令改成“烏”,黑壤便始稱“烏嶺”。
這一次黑壤會盟,由晉成公主持會議,邀請了周天子派出全權代表王叔桓公列席。
參會的諸侯有宋國國君宋文公、衛國國君成公、鄭國國君鄭襄公、曹國國君曹文公、魯國國君魯宣公共六個諸侯國,再加上周天子全權代表。
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中原諸侯聯合起來,逐個教訓那些投靠楚國的家伙。
這些所謂的投靠楚國的家伙主要有哪些呢?
公元前604年,陳國投靠了楚國。
公元前603年,鄭國已經表示跟楚國混了。
按當時荀林父提出的對外關系三策,這次黑壤會議原本是要針對鄭國的,因為鄭國剛剛于去年投靠楚國。
但鄭國一直是很關注國際局勢。鄭國人聽說晉國又召集諸侯開會了,想想肯定是要對付自己的。
當時鄭國的對外關系國策是誰來便投降誰的墻頭草政策,既然你們要對付我,那我主動來表態服軟行不?
所以,當晉國還在精心布置會議時,晉成公突然得報:鄭國來使。
鄭國派出使者,向晉成公就鄭國投靠楚國一事,陳述了大把的無奈。
鄭使道:“報告晉侯,鄭國先君穆公時,鄭國可是一直緊緊追隨晉國。
雖然后來,楚國屢屢重兵威脅,鄭國有時不得已對楚國屈服,那也是為了使鄭國免受生靈涂炭。
就算是對楚國不得已屈服了,我們鄭國還是一直向晉國匯報其中原由。
所以服楚是表面上的,鄭國的真心始終是追隨晉國。
但是沒想到,到了先君靈公時,昏庸無道,居然選擇了與楚國結盟,這下使鄭國人民都不服氣了。
為堅決扛起追隨晉國的大旗,鄭國有忠于國家的臣子冒著弒君的罪名殺了靈公。
現在寡君已經決定對晉國忠心不二,故派外臣來向君侯說明情況,誠懇道歉,深刻檢討。
寡君再次表態,鄭國舉國上下,愿忠心追隨晉國,請晉侯務必給我們鄭國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