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康公在河西等了整整一天,不見對岸有什么動靜,心里有些不安。
第二天,秦國派往魏邑的密探來報,說士會大夫被魏壽余綁縛送往絳城了。晉三軍早已從絳城出發,不日將至魏邑。
秦康公目瞪口呆,知道上了魏壽余的當,心里懊悔不已。
現在士會被晉國人用計賺回了,他知道士會是一個賢才,晉國如此用心要回士會,肯定不會只是為了將他“引渡”回國后一刀殺了。
如果晉國重用士會,那士會必將成為晉國重要人物。
“不管如何,寡人待士會不薄,相信士會對秦國心存善念。希望士會能夠得到重用,那秦國也有一段安定時期了。”秦康公想著。
突然想起士會的妻兒家小,吩咐立即將士會的妻兒家小送至晉國。
再說士會。
配合著魏壽余將戲演足,甚至到了魏邑還任由他將自己綁縛起來,給秦國的探子一種士會被抓起來了的假象。
到了絳城,晉靈公、趙盾以及晉國六卿都在那里齊齊歡迎著士會呢。
士會官復原職,同時獲得魏邑。過幾天,老婆孩子也從秦國回到了晉國自己的家里,同來的還有一部分族人。
之所以說是一部分族人,是因為士會當年出走秦國時,士氏家族有很多族人是追隨他到了秦國。
這些族人如今很多已經在秦國安了居樂了業,也不想再回晉國了。
這部分不再回晉國的士氏族人,后來大都改名換姓,不再以士為氏,而改為齊氏,在秦國就形成了一個齊氏家族。
為了表彰魏壽余在賺回士會中作出的偉大貢獻,在趙盾的建議下,晉靈公將原先屬于先氏的霍邑賜予魏壽余。
魏壽余與士會辦理了魏邑交割手續后,將魏氏族人盡遷往霍邑。
士會得到了魏邑,便成了魏邑地主,這也是可能一些史料在記載中將士會稱為魏文子之故吧。
士會謚號其實為武,他的名字特別復雜,士會,士季,隨會,隨季,范子,范會,武季,隨武子,范武子等等,其實都是指同一個人,士會。
有人要問了,魏壽余擔心魏邑時時遭到秦國的襲擾,故挖空心思想換塊地,終于將魏邑換到了翟邑。
那士會的魏邑,不是同樣也要遭到秦國的騷擾啊?
不用擔心,這也正是趙盾一箭雙雕之計最厲害的一招。
因為士會在秦國幫秦康公做了不少事,立了不少功,不管如何,士會與秦國之間的關系是融洽的。
兩國雖然是敵對關系,但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當然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秦國看在士會的份上,完全不可能來攻擊士會的魏邑。甚至,士會還可能成為晉國與秦國之間進行溝通的一個橋梁。
士會與秦康公也保持著良好的關系,畢竟秦康公沒有食言,將自己的家人送回了晉國。
士會遣使向秦康公表達了深深的謝意和歉意,秦康公雖然對失去士會非常痛惜,但他相信,只要士會在,秦國應該可以獲得一段時期的和平。
正是因為士會的關系,秦康公決定不再年年騷擾晉國了。秦國和晉國之間,居然因此而獲得了二十余年的和平!
這是趙盾這位晉國中軍元帥戰略布局中一個高招,因為只有穩固了西線,晉國才有可能將主要精力抽出來應付來自北邊的狄人和南邊的楚國。
中原,實在太急需要晉國出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