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做到敗而無損,既要讓秦國出了氣,掙回點面子,同時要向秦國展示強大的軍事實力,讓他們知難而退。
等到時機成熟,我們再組織聯軍,以被秦國侵犯為理由,給秦國以更大的打擊。”
不愧是趙衰,這樣的想法是戰略性的。
只要你秦國再來進犯晉國,那我們晉國便輸你秦國一陣。
用趙衰的原話講,這叫避其鋒芒。
但要滿足四個戰略目的:一是保證輸而無損;二是給你秦國一點面子;三是展示軍威;四是積累以后收拾你秦國的借口。
對秦國的戰略方針就這樣定下了,而秦國的報復性行動也不出意料地來了。
公元前624年夏,秦穆公親率秦軍主力,以孟明視為帥,白乙丙、西乞術為副,渡過黃河,浩浩蕩蕩向晉國殺來。
這一次,秦穆公甚至燒掉了渡船,向全天下展示了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
秦軍將士士氣極度高昂,全軍上下同仇敵愾,氣勢非常令人震撼。
放著這樣一支軍隊,晉國哪怕國力再強,如果想要硬碰硬與秦軍對戰,極有可能失敗!
哪怕是僥幸取勝,那也應該是慘勝。
如果這個時候楚軍進犯,那晉國霸業極有可能在晉襄公時代便被終結!
如果沒有趙衰為晉襄公提出的“避其鋒芒”方針,晉國真的危險了。
現在,晉襄公在強大的秦軍面前,命令全軍將士,避免與秦軍接觸,堅守城池而不出戰!
秦軍渡過黃河燒掉渡船這樣的舉動,被后來項羽給照搬了,并演繹了一場“破釜沉舟”的經典戰例,即巨鹿之戰。
把這些實踐提升到理論水平,那就是后來兵家提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最早案例。
這樣的軍隊是可怕的,甚至是不可戰勝的。
但晉國就是那樣強大,他們只用了一招,就輕輕松松破解了秦軍的一切準備!
晉軍采取了避其鋒芒的戰術,任憑你秦軍怎么囂張,廣袤的晉國土地上,就當你們來旅游吧。
秦軍在渡過黃河前,首先奪回了原本是秦國后來被晉軍奪取的汪邑和彭衙兩邑。
渡過黃河后,秦軍攻取了晉國的王官和郊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