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聽了片刻,肖逸卻提起了精神,驚嘆道:“原來這才是真正的名家之道。”
名家講道之人正是那公孫諾,但聽其講道:“名者,名形者也;形者,應(yīng)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則形之與名居然別矣。不可相亂,亦不可相無。無名,則大道無稱;有名,故名以正形。”
隨后解釋道:“名,簡而言之,就是萬事萬物之名稱。沒有名稱,便沒有指代。沒有指代,便等同虛無無物。就好比人取姓名,如我公孫諾,名定之后,天下即有了我公孫諾,若無名,我則是一片虛無,不存于世上。又如,諸子百家確立名號,有了名號,世上方有了這一派,無名號,則無派。”
這番話通俗易懂,百姓皆聽得明白。過去,世人只知名家善辯,對其名學(xué)卻知之甚少。聽罷,無不有第一次認識名家之感。
肖逸心道:“有名則有物,無名則無物,此話雖有些偏頗,但是仔細一想,卻也的確有些道理。就像人之姓名,世人眾多,若是不起名區(qū)別,統(tǒng)稱為人,這個叫人,那個也叫人,如何為世人區(qū)分?人在眼前,還可知道那人存于世上。若此人不在眼前,又如何證明世上有那人呢?而且,人這一稱謂也是名學(xué)范疇,沒有人之稱謂,人和禽獸之類亦無法區(qū)分。對天地而言,無名豈不就等同虛無無物嗎?”
此時,肖逸不禁嘆道:“名學(xué),看似簡單,其實對人類認識萬事萬物有著不可取代之地位。”
轉(zhuǎn)念又一想,更為驚嘆道:“名學(xué)之所以令人感到簡單,實是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了啊!”
能夠?qū)⒁患抑腊l(fā)揚到如此地步,怎能說該道不好呢?
肖逸頓時對名家刮目相看,心中印象大為改觀。
不過,聞?wù)卟⒎嵌既缢话阆敕āV宦犐砼缘膮橇枳诱f道:“名可名,非恒名也。彼名雖有一時之用,但并非永恒之名。天地無名而自行,無名方為永恒。名家將名如此細化,實是大違自然之道。”
眾道家弟子無不點頭符合,對名家之道頗不以為然。
肖逸知此乃兩家道論之爭,難免有尊己卑人之嫌疑,也就微微一笑,并未在意。
其實,道家弟子自稱道家,又各有道號名姓,無不沿用名家之學(xué)。只是人們對姓名太過熟悉,認為人有名姓乃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已然忽略了姓名也是一門學(xué)問。
聽那公孫諾繼續(xù)道:“循名督實,按實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若名實不符,或定名相亂,必生矛盾。為讓大家聽得明白,老夫講兩個故事作為引申。”
百姓聽其講故事,頓時精神一振。
公孫諾講道:“鄭國將未經(jīng)雕琢過的玉稱為璞,周國將未晾干的鼠肉也稱為璞。一次,一名周人從一名鄭國商人門前經(jīng)過。周人問:‘欲買璞乎?’鄭國商人以為是玉,便說:‘欲之。’二人討價還價,忙活了半日,終于談定了交易事宜。結(jié)果,待周人將‘璞’拿來,鄭國商人一看,竟是未晾干的鼠肉,大失所望,謝而不買。周人卻以為鄭國商人故意耍他,怒不可揭,與之理論。最后,鄭國商人召來伙計欲驅(qū)趕周人,周人這才落荒而逃。”
百姓聽得有趣,皆是一樂。
公孫諾道:“物不同,理應(yīng)不同名。名實有誤,必至禍亂。是以,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竟將名實之學(xué)上升到天下治理的層次。(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