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之地,皆以方城為主。方方正正,中規(guī)中矩。
城內(nèi)建筑,何處為富人之地,何方為百姓之所,東西街道寬有幾丈,南北主路橫有幾許,劃分明確,皆有定數(shù),令人一目了然。
肖逸初看之下,心中頗有微詞,暗道:“儒家將貧富分開,等于將人分了三六九等,豈令百姓誠服?”
但了入了城之后,發(fā)現(xiàn)情景完全與自己想象的不同。
只見一名錦衣華服,手持折扇的翩翩公子走在一群百姓中間。百姓見之,無不與之行禮問詢。
那公子也十分謙遜,每每回禮,從不落了一個禮數(shù)。
待那公子過去,一名中年百姓對身邊十余歲的孩子說道:“徐公子也是貧寒出身,寒窗十年,終于取得了功名。你日后一定要以徐公子為榜樣,好好讀書,謀取功名,為天下百姓效力。”
那孩子用力地點了點頭,目光堅定道:“父親,你放心吧,孩兒一定努力。”
肖逸心神震動,不禁停了下腳步。
道家不爭,認(rèn)為世人應(yīng)當(dāng)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行。可是儒家之行為,卻想通過自身努力,逆勢而為。
此行徑已違背了自然無爭之道,但是肖逸心中隱隱覺得,此行徑對于人類而言,頗有益處。
他思索片刻,忖道:“人有無限潛力,若是與全部存著無爭之心,又如何能發(fā)揮出自身的潛力來呢?人類之所以成為萬靈之長,不正是發(fā)揮潛力所致嗎?”
此想法與道家無為頗為相悖,但是他經(jīng)歷百家論道之后,思維漸趨成熟,很快就找到二者平衡之點。
他心道:“儒家之道,可令人上進(jìn);道家之道,可令人心境平和。無欲中求所欲,無為中求所為。二道結(jié)合,既不傷身,又可上進(jìn),最好不過。再者,儒家之道在爭,卻只是大自然中的小自然而已,并不違背大道無爭之意。我專注一點,以偏概全,還是有些著相了。”
想通此點之后,再看百姓行徑,也覺得自然起來。
再往里行,只見此地百姓都十分有禮,相互之間,頗為敬愛。但肖逸初來乍到,總感覺眾人之間略有些生疏,不似其他地方百姓那般熱情。
申亦柔似乎看出其心思,解釋道:“‘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人與人之間就應(yīng)對如此,今日之交甘如飴,卻難保一生之交如飴。唯有此等如水之交,方能長久。”
肖逸經(jīng)歷了地問歷世的考驗,對人際關(guān)系甚為了解,平素又思考過此類問題,一經(jīng)品味,登時了然,點頭道:“不錯,正該如此。”
當(dāng)二人關(guān)系過于密切,不僅二人心態(tài)會有所變化,而且相互期望也會在無形中增長。都某一日,期望高于現(xiàn)實時,關(guān)系就會破裂。到頭來,還不如一開始就淡如水的好。
這里人物風(fēng)俗與豫州佛家之地完全不同。在豫州,百姓看了二人模樣,皆會上前問詢提供幫助,可是到了此地,百姓根本沒有主動上前幫忙之意。如此,想找一家借宿倒有些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