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大驚。百姓尚可,諸子百家之人卻個個錯愕,滿面質疑。
諸子百家爭論了萬年,肖逸卻說諸家之道不可相提并論,怎能令人信服?
肖逸不待百家之人發出疑問,當即道:“就以德、怨二事來論,諸道紛呈,各執一詞,看似同一件事情,論的不亦樂乎。其實,我們仔細想想,當發現我們論的根本不是一件事。準確而言,應是背景、人群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事情的千變萬化,也導致了我們根本沒有處在一個同等的平臺上。”
眾人感到此論有些耳熟,仔細一想,與名家之道頗為相似,但又有所區別。
這一番話,涉略龐雜,眾人一時未能盡解。但要真正解釋透徹又有些困難,肖逸遂轉換一個角度,道:“百家之道,皆為百姓而立。我等所說道論,也是為了給百姓指明方向而已。可是,當我們論道時,可曾問過百姓的意見?”
諸家一愣,面面相覷,從未有過如此想法,歷來也無此先例。百姓身處底層,思維有限,向來是統御者明令禁止,百姓執行便是。年深日久,諸家也就忽略了百姓思想,百姓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是以,經肖逸一說,眾人神色頗為怪異。
肖逸微笑道:“這還是我們創道初衷的問題。不過,現在所講的重點不在于此。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當我們論道時,問的百姓不同,其結果定然不同。例如,當儒墨論道時,問青州百姓,其言必然支持以直報怨;當問及徐州百姓時,其言又必然支持以怨報怨。這是何故?”
百家面露笑意,顯然認為此問題十分簡單,世人皆知,根本用不著回答。
肖逸卻道:“諸位定然以為,這是諸家教化之功,再正常不過。但是,諸位可曾想過,墨家在徐州講道,一切道論皆對,可是到了青州講道,卻似乎全然不對。儒家易地而處,其結果也是一般。同樣道論,換了地域,換了人群,其結果便截然不同。這其中的真正原因又是為何?”
諸家愣然,好似明白了肖逸所說之意。
肖逸繼續道:“人的思想十分復雜,但是有先入為主之性。但凡接觸到一種思想之后,就會深入腦髓,根深蒂固,極難改變。我們從小接觸自家之道,對自家之道深信不疑。各州內的百姓,在潛移默化中,深受其道影響,也自然沒有異議。”
“從而,我們也就更加認同自家之道,沿著自家之道不斷深入。只有當二家相遇時,我們才能聽到不同之論。但是,因為身后有諸多百姓的認可,我們便以為自家之論正確,別家之論荒謬。”
想要將人們從過去的思想桎梏中解脫出來十分困難,故而肖逸剖析的十分詳盡。
只見眾人漸漸有些明白了,肖逸才道:“二家相論時,看似只有彼此二人,可是二人背后卻有著無數百姓的身影。這些百姓,即是我們論道的基礎。”
說到此時,諸家終于恍然大悟。論了一輩子道,這時才發現此等問題,諸家弟子頓感五味雜陳,神情不一,其情難以名狀。
直到此時,肖逸方得出結論,道:“各家論道的基礎不同,所以說,諸家論道時,根本沒有處在一個同等的平臺上。”
剎那間,全場寂然,落針可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