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南亭轉頭看了陸沉一眼,目光中有幾分愧意,旋即又化作贊許。
作為提議者的李適之則保持原先的姿態。
沒人能猜到他鎮定的神情下是怎樣的心思。
這位越來越受天子器重的吏部尚書只在心里默默感嘆了一句。
“真能沉得住氣啊,不過這樣也好?!?/p>
【九連環】
將時間推到兩天前。
崇政殿,御書房內,李宗本時常會召見重臣來此商議國事。
薛南亭作為中書左相,李適之作為吏部尚書,兩人無論是被單獨召見、還是與其他同僚一同入宮的次數都非常多,不過像今日這樣,天子私下同時召見他們兩人的情況不多見。
尤其是在鐘乘辭官后,這更是幾乎是和陸沉的奏章前后腳送到京城,這兩位掌握邊疆大權的文臣武勛竟然有一種互相呼應的架勢。
沒人會懷疑許佐對大齊的忠心,李宗本亦不會生疑,但是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上,許佐并不會盲從君上,他有他自己的堅持。
這樣一來,天子讓他去定州制衡陸沉的效果就要打個折扣,再加上有李景達這個突然轉變立場的前車之鑒,天子想將許佐調回京城就很正常。
但是原本有希望成為宰執的李適之為何要提出此議呢?
故此薛南亭沒有直接回答李宗本的問題,反問道:“陛下若調許刺史回京,誰來接任定州刺史?”
李宗本稍稍思忖,答道:“兵部尚書丁會如何?”
至此,薛南亭已經明白這對君臣的盤算。
調許佐回京是天子、薛南亭和李適之都能接受的提議,尤其是在薛南亭對李適之不滿的前提下,也只有許佐能在各方面壓過李適之一頭。
而讓丁會接替許佐,以他和李適之幾乎擺在明面上的一體關系,至少不會讓定州變成陸沉的一言堂。
首先丁會可以牢牢把控定州各級官府,不讓都督府強勢插手,其次丁會只要握住糧草轉運大權,便等于是握住邊軍的咽喉。
將丁會這顆釘子放在定州,可以有效地監督和制衡陸沉,避免武勛一家獨大。
簡而言之,這是此刻御書房內三人對中樞和邊疆格局,一場心照不宣的退讓與交換。
對于薛南亭來說,如果遲遲沒有合適的人選,他終究無法一直強行將李適之擋在中書之外。
許佐回京定然可以成為一柄滌蕩朝中風氣的神劍,也能成為薛南亭最得力的助手,畢竟在先帝朝時期,兩人就互為臂助配合默契,而且這對大齊的未來是一件肉眼可見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