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瀾鈺躬身一禮。
其余重臣對此自無不可,既然朝廷決定要和景國廝殺到底,這些安排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唯有一直沉默的右相許佐抬眼望著御座上的寧太后,心中默然一嘆。
下朝之后,許佐回到位于南城瑞平坊的宅邸,不多時便見到了一位登門探望的年輕弟子。
許佐很欣賞這個年輕人,雖然他們相識還不到半年。
這層關系緣起于今年的春闈,原本按照朝廷的慣例,主考官不需要他這位右相親自出馬,只因情況比較特殊。
其一他入中樞并未經過傳統意義上的流程,沒有擔任過翰林學士也未曾提領禮部,沒有主持過科舉大典,因此不像其他宰相在朝中有得力的手下,其二則是今年這場春闈處于一個非常敏感的時間點,寧太后不太信任其他人,反復斟酌之后決定讓許佐擔任主考官。
于是許佐有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弟子,其中最出色的便是新科狀元姜晦姜少陽。
許佐對姜晦的欣賞不光是因為他的才學,更多是從這個年輕人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同樣出身貧寒,同樣心志堅韌,同樣忠心于大齊。
如今身為翰林院修撰的姜晦幾乎就是年輕時期的許佐。
“最近在翰林院與同僚們相處得如何?”
歲月無法抹平許佐的棱角,但他知道自己能夠宣麻拜相屬于意外,正常情況下以他的性情撐死了就是做一輩子的御史中丞,臨老領一個尚書銜致仕歸鄉。
所以他不希望姜晦走自己的老路,因為這世上不會有
【轉折點】
當時間進入七月下旬,齊景大軍的對峙局勢逐漸明朗。
景軍東路軍合計兵馬八萬,善陽為主帥,沈谷為副帥,進入河南路東南角,于定風道北端停駐,兵峰直指南邊齊軍的寨堡體系,同時往東壓制寶臺山外圍。
景帝親自坐鎮河洛,任命溫古孫為主帥,卓陀為副帥,領兵七萬沿安縣和深澤城一路東進,直逼堯山關。
另命石敦為主帥,領兵四萬從河洛西南面出發,前往十萬大山所在,旨在阻截可能從沙州飛鳥關北出的齊軍兵馬。
西線戰場則是由常山郡王慶聿恭一手掌握,他南下時帶來五萬步卒,加上兀顏術留下的四萬輕騎和七萬余步卒,總兵力接近十八萬。
桐柏城,景軍西路軍大本營。
這里是桐柏防線的核心,相鄰的幾座重鎮內囤積著無法計數的糧草,先前景軍三線并進,大軍所用糧草便是從這里發出然后轉運至前線。
劉守光和張旭自然知道這個細節,他們只能望而興嘆,因為景軍騎兵四下游弋,根本不會給齊軍精銳步卒長途奔襲至景軍糧草重地的機會。
桐柏作為河洛的南大門,確切來說是一座典型的軍城。
四面城墻全長超過二十里,城垣上設置垛堞四千余個,建有六座城門,其中位于正北的聚寧門和正南的開陽門最為重要。另有四座角樓,城內中心十字街處有鼓樓,南街設有譙樓,各種功能性建筑非常齊全。
整座城布局嚴謹,形勢險要,城墻堅固,易守難攻。
南城帥府節堂之內,景軍大將濟濟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