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衣女子走到窗前,凝望著逼仄庭院中一抹初夏的景色,輕聲道:“我不著急,我有足夠的耐心等到那一天?!?/p>
……
皇宮,文德殿偏殿。
最近朝廷各項政務平穩推行,對邊軍將士的封賞、定州各級官府的組建、江南十三州的日常事務處置,在中書和樞密院的密切配合下,稱得上井井有條。
故此當天子決定召開一場僅有重臣參加的小朝會,所有人的心情都很平穩。
只不過這場小朝會的規格一點都不低。
兩位宰執、樞密使、上將軍、大將軍、御史大夫和六部尚書等等皆至,連翰林學士和國子監祭酒這些清貴文臣都出現在偏殿內。
各位重臣基本都是互相熟悉的面孔,只有兩人初登大堂,進入朝廷大員的核心圈子。
其一便是南安侯、執掌南衙六軍的大將軍侯玉。
【精妙配合】
京軍改制。
這個議題來得實在太突然,殿內除了陸沉之外,其他重臣似乎都沒有心理準備。
李道彥抬起頭,老邁的雙眼望向龍椅上的天子,看見的只有李端堅毅的神情,老人不由得暗暗輕嘆一聲。
其實天子這個舉動破壞了大齊朝廷中樞一直以來的潛規則。
在今天之前,無論天子想要推行哪種國策,他都會提前與幾位重臣商議,包括兩位宰相和樞密使等人,只有他們初步達成共識,才會在朝會上向其他大臣公布。
只不過這次天子沒有選擇提前磋商,而是以一種強硬的姿態直接將這件大事公之于眾。
問題在于這個議題牽連的范圍實在太廣,遠遠不是加封陸沉為山陽侯這么簡單的事情,李端縱然打了群臣一個措手不及,他也很難立刻取得所有人的支持。
大齊京軍最初是江南的廂軍,以及一部分從江北撤下來的敗兵,那個時候李端手中沒人沒錢,只能依靠江南世族的支持,組織起護衛京城的守備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京軍的各級將官不可避免與江南士族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李端唯一能做的便是盡量提拔不同勢力的武將,從而達到讓他們相互制衡的效果。
但是終究無法切實地握在自己手中。
這些年李端一直盡力支持厲天潤和蕭望之,想方設法壯大邊軍,始終沒有動過京軍,這算是他和軍方巨擘以及江南世族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
大齊京軍分為南北兩衙,北衙六軍駐扎在永嘉城內,南衙十二軍鎮守京畿之地。
如果李端想要打破這種穩固的平衡,改制的確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前提他得爭取到足夠多的支持。
從古至今,任何一次改良變法都會面臨極大的阻力,更何況京軍關系到數十萬人的前途,乃至背后盤根錯節眾多門閥世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