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軍將士在北方與敵人死戰,中樞卻選擇拉他們的后腿。天子喊了十多年的北伐原來是一句謊言,否則陸沉怎會被迫領兵撤出河洛?
這就是郎三元那段話里最核心的部分,如果他今天被趕出墨苑,只要參與文會的士子當中有人將他的話說出去,肯定會對天子和中樞的威望造成打擊,同時極有可能在大齊官場上掀起軒然大波。
這股風波必然會蔓延到邊軍。
想到這里,二皇子幾乎無法壓制心中的怒火。
雖然距離較遠,郎三元看不清樓上二皇子的表情,但他隱約能夠感覺到那股凌厲的殺意。
他意識到兇險即將來臨,忙不迭地朝那邊喊道:“陸侯爺息怒,學生豈會有這種大逆不道的想法?學生無比堅信陛下愛民之心,然則邊軍在占盡優勢的前提下退出河洛也是事實!由是觀之,朝中必有奸佞,以各種各樣的借口阻撓陛下北伐的決心,讓邊軍將士的一腔熱血付之東流!”
隨著這番話出口,郎三元逐漸找到狀態,他昂首望著樓上的貴人們,悲憤又痛惜地說道:“侯爺身為邊軍大將,難道不覺得這是國朝之悲乎!”
不得不說此人的話語很有煽動性,兼之堂內百余位年輕文人正是容易熱血上頭的年紀,雖然因為二皇子以及王府親衛的存在不敢躁動,但是隱約有股壓抑的情緒在場間蔓延。
二皇子將要發作之時,陸沉忽地輕聲道:“殿下息怒,臣可以處理。”
二皇子轉頭看了他一眼,深呼吸后頷首道:“有勞陸侯。”
陸沉遙遙望著郎三元,不疾不徐地說道:“郎才子,我理解你的悲憤之情。其實在北伐戰役發動之前,我心里也有與你現在類似的看法。陛下御宇十四載,北伐和還于舊都便喊了十四年,然而遲遲不見動靜,這肯定會讓大部分人心中生疑,究竟陛下和朝廷有沒有想過對北邊用兵,有沒有想過洗刷十五年前景人施加給大齊的恥辱。”
郎三元看似鎮定,心里驀然有些不安,陸沉的反應遠遠超出他的預料。
按照那些人的分析,陸沉性情耿直寧折不彎,而且經過朝廷幾次懷疑之后,此人對中樞肯定心懷怨望,只要能挑起他的怒火,絕對可以激化中樞和邊軍的矛盾。
然而現在聽到陸沉頗有同理心的陳述,郎三元不禁懷疑那些人的判斷有誤。
陸沉繼續說道:“當我懷著與你們相似的疑問,求教淮州蕭大都督尋找答案的時候,他給我上了一堂很簡單但是又很重要的課。”
他微微停頓,挑眉問道:“諸位皆是學富五車之士,有沒有人能回答我一個問題,朝廷供養一名步卒耗費幾何?供養一名騎卒又要多少銀錢?”
堂中一片肅靜。
這些文人士子若是談論經史子集自然能口若懸河,可是陸沉的問題讓所有人啞口無言。
郎三元嘴唇翕動,他大概明白陸沉想說什么,卻沒有阻止對方的理由,更沒有能力讓堂堂國侯閉嘴。
陸沉沒指望從這些不通庶務的文人口中得到回答,稍稍提高語調:“讓我告訴你們,朝廷供養一名步卒的耗費。以淮州軍步卒為例,戰兵每月口糧二石,軍餉一兩,這只是最基礎的支出。淮州都督府在北伐前有九軍二營,戰兵合計十一萬四千余人,每月需要糧食二十三萬石,合計軍餉約為十四萬兩。光是這兩項相加,朝廷一年就得支出接近二百萬兩。”
“淮州、靖州、成州、太平州四座邊疆都督府,京軍南衙、北衙、禁軍,以及江南各州的廂軍,爾等可知這需要多少銀子供養?而且方才我說過,這些只是最基礎的支出,此外還有軍械、甲胄、衣物、藥材等開銷,還有雜役、輔兵、民夫、工匠、郎中等支出。”
“培養一名騎兵需要的銀錢大抵是步卒的五倍,我朝騎兵不多,但仍然是一筆龐大的開支。蕭大都督告訴我,大概算下來,一名步卒需要五十名百姓供養,而且得是身體健康能夠勞作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