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李端不需要刻意揣測李道彥的想法,只從丁會等人的態度和主張便能大致了解。
今日邊軍捷報傳來滿城震動,因為事發突然,暖閣內這些重臣肯定沒有機會私下溝通,此時謝珍程。”
謝珍心中一喜,當即高呼道:“陛下圣明!淮州都督蕭望之主持北伐戰役,大小十余戰未嘗一敗,如今接連收復東陽路全境與河洛城,實乃勞苦功高。老臣以為,理當先商定蕭都督的封賞,如此方可為其他將士確定一個標準。”
李端微微頷首道:“說下去。”
謝珍輕吸一口氣,鼓起勇氣說道:“陛下,老臣斗膽妄言,以蕭都督目前立下的功勞,理當加封國公之爵!”
當他這句話出口后,李端很清晰地感覺到殿內氣氛一松。
蕭望之已經是崇安郡公,再封賞只能提升爵位,金銀田產之類只能當做添頭,否則會讓天下人笑話。
很多人本以為謝珍這老頭兒會語不驚人死不休,喊出聳人聽聞的郡王二字,如今聽到只是國公之爵,自然暗暗松了口氣。
群臣見李端沉吟不語,登時動起了心思,莫非天子對這個封賞不滿?
可是除了百五十年前建立大齊的那些武勛,國朝從未有過臣子封爵郡王的先例,國公便是頂點。
蕭望之此番功勞確實不小,但是肯定無法和開國大賢相提并論。
便在這時,右相薛南亭出班奏道:“陛下,臣認為蕭都督加封國公并不為過,而且應當讓他入中樞輔弼陛下!蕭都督在淮州掌軍十余年屢建功勛,軍事造詣極深且慧眼獨具,正是陛下需要的英才。”
其余重臣不由得暗自錯愕。
蕭望之對于淮州軍而言可謂定海神針,同時也能對景朝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如果想讓邊軍停下北伐的腳步,將蕭望之調回中樞確實是最好的辦法。
吏部尚書寧元福目不斜視,心中卻涌起古怪的情緒。
按照左相的安排,邊軍收復東陽路之后,首先由謝珍引出封賞之議,然后寧元福出面奏請將蕭望之調回中樞。
眼下居然被薛南亭搶先。
問題在于,右相不是一直堅定支持邊軍北伐的旗幟么?
他怎會公然和天子唱反調?
事出反常必有妖,寧元福眉頭微皺,心中快速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