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之際】
“錘砧戰法……”
陸沉和蕭望之腦海中同時蹦出這四個字,兩人的臉色都有些古怪。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騎步配合戰術,在幾個月前的西風原之戰,厲天潤便用這套戰法擊潰燕軍。
戰術本身并不復雜,用己方重步兵站穩腳跟擋住敵軍的攻勢,然后讓己方騎兵繞到敵軍后方,兩相夾擊猶如鐵錘擊打在砧板上,夾在中間的便是敵軍。
然而在具體的戰爭中,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武將不多。
要在戰場上構建出錘砧之勢,首先士卒必須具備深厚的底力,這需要主帥擁有強悍的練兵能力。
步卒在引誘敵人猛攻的同時,又要守得住最后一道陣地,如果被敵人從正面突破,根本等不到騎兵發力便會一潰千里。
騎兵則需要能在運動戰中尋覓破綻,以強勢的姿態攪亂敵軍的后陣,從而一路向前完成收尾一擊。
這些只是基礎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主帥對于時機的把握是否精準。
騎兵如果出動得太早,敵軍還未陷入犬牙交錯的處境,自然可以回撤兵力重整戰線,若是騎兵出動的太晚,己方步卒很有可能撐不到前后合擊的時候。
這件事對于慶聿恭來說顯然不算麻煩,而且他沒有死板地采用錘砧戰法的常用模式,稍微做了一些調整。
蒲察和烏林答各領一支騎兵迂回向齊軍陣地的后方,正常情況下他們將會承擔擊錘的職責,但是陸沉深知景軍騎兵的強悍,亦料到慶聿恭肯定會利用騎兵高機動性的優勢來做文章,他對此早有防備。
定北軍和飛羽軍同時迎上,雙方往復糾纏,短時間內很難分出勝負。
如果景軍的動作到此為止,這將會是一次不成功的變化,因為在戰場東南面糾纏的兩軍騎兵實力沒有太大的差距。
飛羽軍對上忠義軍,定北軍對上長勝軍,兩邊兵力相近且士氣同樣高昂,這種情況下景軍騎兵很難甩開對手直取齊軍后陣。
便在這個時候,
【四方皆殺】
劉守光親身上陣,京營將士搖搖欲墜的防線才沒有垮塌,然而景軍的攻勢太過兇狠,壓迫著京營的防線不斷往后。
照這樣下去,京營的崩潰必然會發生在景軍主陣地被破之前。
等到那個時候,齊軍主力將面臨前后夾擊,慶聿恭謀劃的錘砧戰術將會徹底成型,而且不需要騎兵趕來。
劉守光心急如焚,但他只能帶領麾下部屬咬牙堅持,其余什么都做不了。
當戰事進行到這個時候,陸沉和慶聿恭除了發出進攻和撤退這樣簡單明晰的指令,已經無法進行更加詳細的指揮。
原先穩固的陣型被打亂,戰場被分割成多片區域,局勢越來越混亂,這個時候必須依靠各軍主將審時度勢臨機決斷。
誠然他們在戰前都得到主帥的詳細指示,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死板地執行既定計劃顯然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東南面,兩支齊軍騎兵已經注意到京營的防線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