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勇大營同樣想建功立業(yè),于是他們追隨韓忠杰北上,與靖州邊軍一同扛起北伐大旗,卻不想考城之戰(zhàn)損失慘重,近兩萬士卒飲恨沙場,韓忠杰更是因此被打落塵埃。
不過正因為韓忠杰的垮臺,元行欽才能順勢上位,從協(xié)助韓忠杰的行軍總管一躍成為統(tǒng)領五萬兵馬的實權主帥。
如今的驍勇大營和韓忠杰在時有了很大不同,三位都指揮使和六位副指揮使都是京軍中的老面孔、和元行欽關系很親近的武將。
換句話說,他們和錦麟李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要么是李適之暗中推上來的親信,要么早早就被李家的賄賂拖下了水。
雖然李適之沒有辦法將驍勇大營所有將官都換成自己人,但是依靠元行欽和這些主將,已經足夠驅使營內五萬大軍。
日上三竿之時,元行欽召集各軍將領開會,因為今天許太后和李適之將在宮里清算陸沉,雖然五萬禁軍足以掌控皇宮和京城,但是李適之不敢過于大意,提前讓元行欽做好突發(fā)意外的準備。
驍勇大營有兩處駐地,一處距離京城北門有十四五里,另一處則在北面二十余里,因為這段時間京中局勢緊張,五萬兵馬全部駐扎在距離京城更近的駐地。
節(jié)堂之內,軍議已經結束,元行欽正在閉目養(yǎng)神。
一陣急促又雜亂的腳步聲突然響起。
元行欽睜開眼,便見麾下親兵隊長帶著一人快步走了進來。
他不由得雙眼微瞇,坐直身體問道:“怎么了?”
“元伯爺。”
李錦山面色發(fā)白,拱手一禮,喘著粗氣說道:“京中出事了,禁軍左軍副指揮使喬山打開東門放銳士營入城,這支騎兵隨即去了皇宮,途中沒人能阻止。”
元行欽面色劇變,立刻問道:“陳瀾鈺和金吾大營何在?”
“小人不清楚。”
李錦山搖了搖頭,旋即解釋道:“三千騎兵固然勇猛,守護皇宮的萬余禁軍同樣不是弱旅,銳士營應該不敢冒然進犯皇宮。但是這意味著變數極大增加,小人等不及老爺的密令,又怕別人無法取信于伯爺,因此
【父之過】
元行欽此刻已經意識到危險。
他強裝鎮(zhèn)定地調兵遣將,實則心里已經是七上八下。
雖然斥候沒有說清楚北邊到底有多少騎兵,但元行欽斷定那不會是小股精銳,陸沉不動則已,一動便會調集邊軍所有騎兵,具體來說便是定北軍和飛羽軍,而這兩支騎兵是陸沉的鐵桿嫡系,讓他們南下不會有半分遲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