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正作為唯二知情的人,此刻神情鎮定,躬身道:“謝陛下稱贊。”
其余重臣很理性地保持沉默,他們寧肯邊軍強大一些,也不愿助長織經司的氣勢。
呂師周繼續念道:“陛下,華美,卻能夠精準地剖析戰局。臣認為他的判斷非常正確,攻入河洛城足以證明我朝北伐的決心,撤出河洛則是戰略上的最佳選擇。若趁此機會與景國和談,一者可以簽訂和平共處的盟約,二者可以徹底廢棄偽燕,三者能為我朝邊軍爭取到一定的休整時間。”
李端目光微凝,但是沒有否定這位老人的想法,淡然問道:“那依左相看來,誰人可北上負責和談?”
李道彥沉吟道:“老臣拙見,這個人選非御史中丞許大人莫屬。”
許佐,官居御史中丞,曾經在去年某次朝會上一鳴驚人,強硬地扳倒工部侍郎屈豐華。
其人性情剛毅能言善辯,的確是負責國與國之間談判的最佳人選。
李端想了想,頷首道:“許愛卿,這樁重任便交給你了。”
許佐出班領道:“臣必定竭盡全力,不墜大齊之尊,不弱邊軍之威,不負陛下之托!”
“善。”
李端微微一笑,又勉勵了他幾句。
呂師周再度得到天子的指示,看著奏章上最后那幾段話,鎮定心神念出聲來。
“陛下,戰事至此,我軍已經完成既定的戰略目標。臣知道陛下和中樞對邊軍的支持不遺余力,朝中的大人們肯定不希望北伐就此止住,或許他們想讓邊軍一直打到景國大都城外。臣也很想這么做,但是根據臣的淺薄見識來看,人力終有窮盡之時,強行拉長戰線很可能導致前功盡棄。”
李道彥和郭從義倒還能把持得住,但是其他大臣的表情明顯透著些許尷尬。
這陸沉究竟是個不懂人情世故的直腸子,還是想方設法都要諷刺后方幾句?
什么叫朝中大臣都希望打到景國大都城外?
呂師周捧著奏章的雙手輕微地顫抖,聲音倒是能保持平靜:“……臣思來想去,覺得北伐應該暫時停一停。收復的疆土需要消化,邊軍兒郎需要休整,朝廷這兩年一直用兵也需要喘口氣。如果朝中的大人們認為臣不思進取,那就讓他們罵臣吧,總之臣認為真的需要停一停,還請陛下裁奪。”
“陛下,邊軍這支拳頭縮回來不是因為害怕景軍,而是積蓄力量揮出更兇狠的一擊。有朝一日,我等軍中男兒終將為大齊平定四海八荒。”
呂師周停了下來。
殿中一片死寂。
薛南亭看著大太監手中的奏章,忽地明白方才天子為何會輕聲一嘆。
中樞很多人千方百計想要打斷北伐的進程,圍著蕭望之和陸沉的軍功做文章,又是明升暗降又是造勢捧殺。
但是眼下陸沉明擺著告訴滿殿重臣,不需要你們絞盡腦汁,邊軍自然會暫時停下。
原因很簡單,現實不容許戰爭永無休止。
正如他那幾句樸實的話語,收復的疆土需要消化,苦戰兩年的邊軍需要休整,朝廷耗費海量的銀錢糧草也需要恢復元氣。
無關私心,此乃公忠體國之言。
兩相比較,難怪天子會喟然作嘆。
滿殿寂然之中,左相李道彥神情復雜地開口說道:“陛下,聽聞陸都尉所言,老臣愧疚難當,想臣等虛度數十年歲,竟不如他這個年輕人看得更加透徹。老臣之見,陛下不妨允準陸都尉的提議,同時朝廷加緊確定對邊軍將帥的封賞,以及維持邊軍現有的架構不變。等邊疆局勢完全穩定,再讓將帥們入京面圣,承沐天恩。”
李端靜靜地看著他,并不意外老人會做出這樣的決斷。
李道彥的確不支持北伐,但是他從來沒有將邊軍視作仇敵,因為他很清楚如果沒有邊軍的庇護,景朝大軍早就渡江南下,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漂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