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彥終于駁斥完最后一人,難為他在短短的時間里將所有彈劾的官員記得一清二楚,如此長篇大論讓老者神色顯得很疲憊。
滿殿鴉雀無聲,老者轉身看向李端,微微躬身道:“陛下,老臣并不認可他們針對右相的彈劾。今日之場面如此浩大,顯然是有人在暗中推波助瀾,老臣懇請陛下派人徹查。”
李端望著老者凝重的神色,他心中忽然明白過來。
李道彥之所以會做出聲援薛南亭的決斷,并非是因為他支持薛南亭,而是今天這些人或有意或附和的舉動根源在于北邊的策動。
或許將來李道彥還是會想方設法針對薛南亭,可他絕對不容許北燕或者景朝將手chajin大齊的朝堂,進而可以動搖堂堂右相的尊嚴!
今日北邊可以通過這種手段攻訐薛南亭,難道將來就不能針對旁人?
若不能將這股歪風邪氣剎住,偌大的齊國朝堂豈不是會步北燕的后塵?
李道彥的想法不難猜測,他要在苗頭爆發(fā)之初便斬斷北邊伸過來的手,至于他和薛南亭之間的理念分歧,那是屬于內部的矛盾。
雖說這樣的觀念不算如何驚世駭俗,但是這位老者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做出決斷,其實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畢竟很多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卻難以參透后續(xù)的波瀾,尤其是薛南亭以這種方式倒臺之后對朝堂人心的負面影響。
一念及此,李端神情復雜地看著李道彥,微微頷首道:“左相言之有理,朕允了。”
李道彥垂首道:“陛下圣明。”
一場風暴就此消弭,甚至不需要薛南亭親自出面辯解,李道彥便將所有人的彈劾駁斥回去。
在沒有得到提前通知的情況下,如丁會和寧元福等重臣也不敢違逆李道彥明確的態(tài)度,因此他們只能按下心中的不解,等待來日再問個清楚明白。
建武十三年的最后一場常朝就此結束,因為那場聲勢浩大的彈劾耽擱,群臣走出殿外已是午后。
深冬的皇城雖未染白,卻也是寒意凜凜。
群臣自覺地走得遠一些,沒人干擾那兩位并肩前行的宰相。
薛南亭凝望著前方的人群,緩緩道:“今日那些彈劾雖然洶涌如潮,但是不算致命,我覺得應該還有致命一擊,只是因為老相爺的出面而偃旗息鼓。”
李道彥輕咳一聲道:“薛相似乎并不擔心。”
薛南亭道:“多謝老相爺出手相助。”
李道彥一笑帶過,饒有興致地問道:“老夫其實很好奇,倘若老夫沒有出面,對方又拿出最兇狠的攻訐,屆時薛相將如何應對?”
薛南亭平靜地說道:“老實說,沒有什么好法子,我當時只是打定主意,無論對方如何出招,我都不會自承有罪,大不了賴在右相的位置上。只要陛下不點頭,我自己不辭官,縱然他們將我罵得狗血淋頭又如何?”
李道彥忍俊不禁,搖頭道:“都說你薛南亭是剛直君子,難以想象你會做出這種事。”
“形勢所逼,不得已而為之。”
薛南亭一嘆,繼而堅定地說道:“縱然罵名隨身,也好過困居府中、無法為天子和大齊效力。”
李道彥并未接過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