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如果吵架了會怎么和好?”
“不會吵架。”易行知不假思索道。
葉奈張了張嘴,發現無法反駁。
他也想象不出他倆怎么才會吵得起架。
“你們之間有什么特別的默契嗎?”
“我覺得從那場‘趣味籃球賽’就開始有一些了。”易行知回想道,“可能一個眼神就能懂對方的意思,有時候甚至連眼神都不需要,自然而然就能想到一起去。”
“比如合唱、編曲、即興創作,包括剛才提出把我的拍攝道具換成吉他,這些都算吧。”
葉奈很少見易行知在這種場合說這么多,而且還一下就想起了這么多例證,也不知道這記憶力是怎么突飛猛進的。
搞得他反而沒什么可補充的了,只是一味點頭,又沉默了一題。
下一個環節是“yes
or
no”,工作人員給他倆各發了兩個手舉牌,一個綠色的勾,還有一個紅色的叉,讓他們根據問題舉牌回答。
前幾題還算中規中矩,比如“洗澡時會唱歌嗎”“喜歡自拍嗎”“會刷自己超話嗎”,兩人舉得也比較隨意。
到了“會在微博搜自己名字嗎”這題,葉奈開始有所警覺,頓了下才舉了勾,余光瞟到易行知舉的也是勾。
下一題是“會在微博搜對方名字嗎”。
葉奈想起之前雖然經常刷到易行知的相關微博,但大多是刷自己微博的時候正好看到,順手點進去了,好像并沒有特意搜過他的名字。
除了有一回。
他看見席彬跟易行知的同款吉他那天,搜了他倆。
葉奈莫名有點心虛,舉牌的手也跟著遲疑起來,卻見易行知絲毫沒有要換牌的意思,還是舉著勾。
所以易行知會搜他的名字?
還沒從這個答案的震驚中緩過來,又聽見了下一題——
“經常聽對方的歌嗎?”
葉奈沒什么波瀾地繼續舉了勾,反正這題的答案易行知已經知道了。
但令他意外的是,易行知也仍然舉著勾。
他雖然記得易行知說過,早就聽過不少他的歌,但現在問的是“經常”啊?易行知真的也“經常”聽他的歌嗎?
很快下一題又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