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的時候,我聊了一下這個問題,同事們很有共鳴,我們的研發團隊好奇,究竟這種不愿意動腦的惰性是什么原理?有沒有辦法緩解克服?”
“起初我們的猜測是耗能,人的大腦耗能巨大,身體具有節約能量的本能,自然會壓制大腦的過度用力。”
“也有人找到了心理學領域的理論,非常著名的一個詞叫心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的一種狀態,指人全神貫注地去做一件事,不愿意被打擾,同時還有亢奮興奮感。”
“大家干喜歡的事兒,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譬如打游戲,也是大腦高速運轉,完全不想停。做數學題的時候,偶爾也會進入心流,做題做著做著做爽了,當然,普通人這種狀況很少,可能只有數學家能經常爽得起來。”
“我們不禁遐想,如果能做出一種藥,可以讓人迅速進入心流狀態,聚精會神地去學習,去工作,是不是可以縮短工作時間,同時又讓工作過程變得不那么痛苦?”
“我們大膽猜測,難以進入心流的原因,肯定不止是避免耗能,也不止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往往受到生理因素的影響,絕對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于是,我們深入研究了一下心流狀態時的大腦,聘請了幾所中學的高分學生,進行長時間考試,觀測他們的腦活動。”
大屏幕上出現照片,一群中學生打扮的青年正趴在桌前做試卷,頭上連滿電極線,實時監測腦電波。
男學生都瘦的皮包骨頭,戴著小眼鏡,略微駝背,頭發剃到很短。
女學生也清一色的凌亂短發,大眼鏡,長得千篇一律,膚色黯淡。
彈幕熱鬧起來了。
“臥槽,一看發型就知道這幫人強的離譜!”
“在考場上,這形象一出來,就已經贏了!”
“我不理解,為啥全國各地的學霸長得都差不多?高智商基因是和某種外貌基因綁定嗎?”
“好奇怪啊,明明不認識,但莫名感覺這些人分數能拉爆我!”
發布會現場的觀眾們也一陣笑聲,大概都覺得學霸們的形象似曾相識。
大屏幕上畫面切換,出現了兩張腦電圖。
“大家請看,左邊是學霸們考試進入狀態的腦電活動,活躍區域集中在幾個固定位置,幾乎沒有發散,非常典型的心流狀態!”
“右邊是學霸們連考幾個小時,體力不支,開始走神的腦電活動,活躍區域逸散開來,整個腦子到處都是活躍點,說明念頭無比駁雜!”
“經過大量志愿者實驗,我們把關于走神和心流的深層機制給摸透了!”
大屏幕上出現更多的數據圖和實驗圖,劉暢眉飛色舞,像上課一樣講解起來。
“先了解三個大腦網絡,突顯網絡、默認網絡和額頂網絡!”
“突顯網絡,由前島葉和背側前扣帶皮層組成,它啟動時通俗來說像是觀察模式,會留意外界的變化。”
“默認網絡,由背側內側前額葉皮層、后扣帶皮層、楔前和角回組成,是走神模式,不再留意外界變化,而是放空大腦,胡思亂想。”
“額頂網絡,由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和后頂葉皮層組成,它運轉時是思考模式,負責持續的注意力,解決復雜問題和記憶存儲。”
“所以整個流程就很清晰了,默認網絡的腦區活躍,就表現為人的走神發呆,隨后突顯網絡會逐漸活躍起來,讓人意識到自己在走神發呆,最后則是額頂網絡重新活躍,繼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