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中的模型和眼前的模型相對比,問題來了!
二者按理說應該是一樣的,但卻嚴重不同,有大面積的波動!
通常情況下,這些波動會被視為誤差,忽略掉就好了,還能做出漂亮的論文圖片。
但,這樣的對比,宋河已經進行了上百次!
小鼠腦區的預測模型和真實情況不符合!
食蟹猴腦區的預測模型也和真實情況不符合!
如果說小鼠和食蟹猴的腦子太復雜,產生解剖誤差或測量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不符合的數據只是誤差而已,勉強還說得過去。
但,實驗團隊并非只做了小鼠和食蟹猴的數據測量,還額外做了線蟲和蠕蟲、以及相曉桐團隊培育出的變異腦組織的測量。
秀麗隱桿線蟲,神經元只有區區302個,神經膠質細胞只有56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但預測模型和真實情況也不符合!
蠕蟲的運動只有四種模式,前進后退搖擺和轉向,依靠95個肌肉細胞的75個運動神經元控制,大腦僅有6400個化學突觸,但預測模型和真實情況還是不符合!
相老師團隊提供的變異腦組織,數據就更為直接了,有時僅僅百來個神經元構成的簡單組織,“誤差”卻大的離譜!
到現在,情況已經非常清晰!
預測模型和真實情況之間的“誤差”,無疑就是神經肽導致的!
只要把所有誤差的規律搞明白,就能做出神經肽工作的模型!
目前全世界的公開論文里,還沒有一份清晰透徹的神經肽模型,一旦做出,絕對是能拿頂刊封面的重磅成果!
宋河深吸一口氣,他上過幾次頂刊了,但封面還一次沒拿過,說不期待是假的。
他轉身走向電腦,實驗室給他配的電腦連接了小超算,算力強的爆表,基本上任何數據都能秒出答案。
敲擊鍵盤,輸入心算過的數學模型,一個接一個。
整整兩小時,宋河往電腦里輸入了上百個數學模型。
這些模型如果讓普通科研團隊來做,每個模型至少需要個數據分析師頭發撓禿做一整天,上百個模型就是小半年過去了!
好在宋河心算能力逆天,速度狂縮,短短幾天解決,而且保證絕對正確!
模型輸入完畢,下一步便是誤差分析。
用小超算的算力,根據突觸解剖結構的預測模型和實際測得數據之間的差別,求出每個模型的誤差模式,并將不同物種的誤差進行對比,最后再將所有模型的誤差進行對比,探尋規律!
回車鍵一敲,屏幕上海量數據滾動,小超算瘋狂吃電,結果井噴!
宋河臉色緊繃,額頭隱隱見汗,又往嘴里補了一把心算膠囊,順便拉過旁邊小制氧機的管子猛吸!
氧氣供應中,大腦熊熊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