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白了后,顧瑤擺了擺手,示意這位考生可以出去了。
過了一會兒,顧瑤從大殿上走了下來,然后走到了承光殿的側門口,將手里的卷子遞給了站在這里的幾位大臣,“你們看看,覺得怎么樣?”
顧瑤此時就想看看,這些古人會怎么評價。
最先看到卷子的是丞相李璟,他看完之后,贊揚道:“皇上,這詩寫得不錯,切合題意,又有自己見解,是首好詩啊。”
隨后,卷子到了蘇墨手里。他看完之后則說道:“皇上,這詩韻律極好,朗朗上口,寫得也十分工整,確實不錯。”
緊接著另外幾位官員也看了,而大家清一色的都是贊美。
顧瑤明白了,和自己不一樣,這些臣子們看卷子,先看的是作品本身寫得好不好,有沒有文采,對仗是不是工整。也就是說,他們先看的是這個人的才華。
而自己要看的是這個學子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見解,這才是最關鍵的。
顧瑤可不覺得有學問的人就一定能當個好官,也不覺得有才華的人就一定能力強。
這不存在因果關系。
很快,又有人交卷了,顧瑤看到是一位穿著普通,頭上也沒有戴冠飾,只是簡單綁了一根發帶的學子。
這名學子長得十分清秀,看著年紀不大,高高瘦瘦的,像個少年。
負責監考的禮部官員接了卷子。
隨后顧瑤看到了這名學子的文章。他寫的不是詩詞,而是一篇雜文,文章不長,一千多字。
顧瑤認真讀了一下,讀完之后她長長吁了口氣,突然覺得心情有點沉重。
這名學子寫的是一位農戶,因為自己沒有田地,不得不租當地富農的二十畝田地耕種,到了秋收季節,農戶收了十幾擔谷子,滿心歡喜,以為可以過個好年。但不久,官府的衙役來了,收走了他幾擔最好的谷子作為稅糧,過了不久富農派了家丁來了,又要走了他較好的幾擔谷子作為租糧,最后農婦只剩幾擔最差的谷子。辛辛苦苦一年,最后最好的都被人拿走了,農戶依然餓肚子,依然吃不飽穿不暖。
文章最后沒發表什么見解,更沒寫什么大道理。
然而道理都在文章中。
顧瑤看完文章后,看向了試卷最前面封線外的考生名字:林澈,眉州人。
顧瑤記得這名學子,會試一甲
這文章確實寫得好啊
顧瑤再又扭頭看了一眼這位叫林澈的學子,將對方的長相記下了。
他寫的這篇文章讓她一瞬間想到了曾經語文課上學過了一首詩《賣炭翁》。也是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存在的狀況,本意抨擊朝廷統治者剝削人民,通過收取高賦稅掠奪百姓的生存資源,諷刺當今的社會現實,表達對下層勞動人民的同情。
而林澈這篇文章還反映一個問題,那就是土地分配不公,好的土地都被官紳士族,富農商賈們占有了,普通老百姓沒有賴以生存的土地,艱難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