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闈已經結束。
可學子們并未離開長安。
江鴻本想找姜峰一敘,可接著便聽到,姜峰因違抗圣意,被罰幽禁于王府。
打聽之下,這才得知前因后果。
當今國舅,天子賜封的承恩伯,竟然在長安城內被人所殺。
天子腳下,賊子竟如此猖狂?!
而且那兇手還特意偽裝成姜峰的模樣,以至于對方成了最大的嫌疑人。
幸好,不良人明察秋毫,替姜峰洗清了嫌疑。
如今就連抗旨一事,也有了明確的結果。
究其原因,竟是四大都尉揣摩圣意,這才造成了誤會。
天子也對四位都尉作出處罰,廷杖二百,罰俸三年!
對于八境武夫來說,廷杖二百跟廷杖二十沒什么區別,甚至打不打都一樣。
八境武夫皮糙肉厚,執刑的宮廷侍衛修為最多五境,縱是拿刀去砍,都未必傷得了他們分毫。
這種處罰,更多的只是一種形式。
百姓自然不知其中的差別,但文武百官卻是知曉,只是沒人敢提出異議。
于是。
當殺人的嫌疑已經解除,當抗旨的原因也被抹去,姜峰自然不必再受處罰。
很快,天子的旨意下來了。
姜峰除魔衛道,保護郡主有功,特此解除幽禁,官復原職。
百姓們有的拍手叫好,有的依舊憤懣不平。
叫好者自然是覺得姜峰是個為民除害的好官。
不平者卻是覺得姜峰行事囂張,而天子太過縱容。
有人覺得,縱然是四位都尉假傳圣意,但在那一刻,姜峰就不應該反抗。
哪怕事后再將四位都尉定罪,也不能抹去這個事實。
“盡管那不是陛下的旨意,但姜峰抗旨,也是事實?!?/p>
“此子內心,必有反意!”
“陛下糊涂啊,如此寬厚姜峰,怕是要養虎為患啊?!?/p>
說這些話的,大都是參加秋闈的學子。
他們本就是文人出身,在朝在野,代表著文官文人,與武夫本就是一種對立。
許多人嘲笑景國文人看不起武夫,覺得這是本末倒置的一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