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文帝此舉還有另外兩層含義。
其一,以文人制衡武人,削弱武將在朝中的地位,也削弱了勛貴世家對朝廷的影響。
天下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無法習武?
因為大部分習武的資源,都掌握在勛貴世家手中。
上等的功法,秘術,靈藥……每一樣都極為珍稀,普通人根本沒機會得到。
而武道之路,天賦決定一個人的上限,資源決定一個人的下限。
把控著大部分資源的武將世家,不會允許有更多人的擠入他們這個階層。
縱然是皇帝,也難以改變這一現狀。
在文帝之前,景國也有皇帝在國內推行武學,教百姓習武。
結果民間諸多有武道天賦的普通人,要么被世家吸納,要么泯然于眾,要么消失無蹤。
其二,文帝想為天下文人,尋找一條自修偉力的道路,也為景國尋找另一條稱霸天下的道路!
設想一下,如果景國找回了儒修之路,而其他國家沒有……景國對比他國的優勢,將會大大增加。
因此,自朝聞學宮成立之始,朝廷便以秋闈成績為基準,取前三十六名學子,秘密參加朝聞學宮的考核。
并立下規矩,凡學子能順利自朝聞學宮結業,入朝為官時,必是正五品學士起步!
要知道,文帝之前,學子哪怕入了翰林院,成為庶吉士,也只是得到七品官銜。
可若是入朝聞學宮進修三年,三年后順利結業,出來便是五品起步!
成績優異者,甚至可以成為四品官員。
有關朝聞學宮的情報,姜峰以前并不知曉。
蓋因每一年的朝聞宮考,以什么方式考核,考核什么內容,只有參與考核的學子知曉,并且,嚴禁他們宣傳出去,或是私下討論。
其次,關于朝聞學宮的消息,景國一直在努力隱瞞。
盡管如今知道這件事情的人并不少,可絕不包括普通百姓。
姜峰以前在江州學院求學,都不知道還有所謂的朝聞學宮。
“每年參加朝聞宮考的學子有三十六人,可最后能夠進入朝聞學宮的,僅有寥寥數人。”
“這些人被學宮錄取后,對外宣稱是加入了翰林院,為國修撰,可實際上都是進入學宮進修。”
姜峰翻看了不良人案牘庫中關于朝聞學宮的卷宗。
這份卷宗,在不良人當中,唯有職級在副都尉級別或以上之人,才能見到。
而卷宗上關于朝聞學宮的信息,更是寥寥無幾。
只知道這是一間自文帝時期便建立起來的學宮,可學宮具體的位置在哪,卷宗上并未說明。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后面更精彩!
可姜峰猜測,那塊蘊含儒家道術的圣碑碎片,應該就放在朝聞學宮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