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峰接過冊子直接塞進胸口,隨口說道:“等辦完案子我再看看。”
……
望江閣。
稠人廣眾,車馬駢闐。
閣樓內,節后面還有哦,請,后面更精彩!
除了文院長外,其余三位老者也是旁邊州郡書院的院長,皆是博通經籍,學富五車,名聞天下的讀書人。
就拿雍州書院的戴伯倫院長來說。
戴院長雖已年過花甲,滿頭白發,容顏蒼老,可他成名已久。
年輕時曾外出游學,行至玉門關外的無邊城,恰好邊境大軍與蜀國發生大戰,一度被敵軍困于城內。
他不顧自己只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拿起兵器就加入了保護城池的隊伍中。
更是當場留下‘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千古名句,成為當代年輕人忠君報國的典范。
再說冀州書院的黃文羲院長,今年五十有七,二十多年前,曾任景國翰林院學士,可僅僅做了五年,便向先帝致仕,辭官回鄉,做起了教書先生。
他用了十五年的時間,著有一書,起名《景儒學略》。
書中有言: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他曾言,自己這一生算不上功成名就。
但,君子重德而輕才。
若是一味追求功名,而不注重自身道德修養,就算取得一時的功成名就,未來也必將遺臭萬年。
其次,他也曾向朝廷諫言,考核學子,擇選人才,應當以品德為先,才華次之,否則就算當了官,也是禍害一方百姓的貪官。
最后一位,則是乾州書院的洛韓院長。
未曾做官,卻地位尊崇,名揚天下。
源于一事。
景國當今在位天子,尚為皇子時,曾隱姓埋名,拜入洛韓門下。
后來登基稱帝,天子欲拜洛韓為太傅,位列三公,卻被其拒絕了。
他坦言,自己只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不敢為太傅,怕教錯了天子,誤國而誤民,愿為景國一教書匠,此生足矣。
他一生沒有著書立說,沒有發出什么千古名言,平平淡淡,榮辱不驚。
可因為當年天子欲拜其為太傅一事,使得如今的乾州書院,成為了景國最炙手可熱的書院,為天下學子所敬仰。
洛韓雖然沒有成為太傅,也無官無職,但天子曾拜其門下卻是事實,帝師之名,名副其實。
若能為洛韓所授,豈非與天子同門?
單憑這個原因,景國多少讀書人想要拜入他的門下。
可自天子登基之后,他便再無收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