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姜峰以前也是個讀書人,但他并不辱武。
保家衛(wèi)國,靠的不就是武夫嗎?
在這個世界,武夫的力量遠超于普通人,尤其是超凡武夫,動則便是毀天滅地。
更何況如今的神州大地,九國并立,戰(zhàn)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fā)。
國家想要安穩(wěn),離不開武夫的力量!
景國抬高文人,打壓武夫,長此以往,只怕國將不國。
上一世的宋朝不正是如此嗎?
姜峰不知道其他國家是否也是如此,但無論是哪一國,當不至于貶低武夫,轉(zhuǎn)而抬高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
于景國有何好處?
徐長卿沉默了許久,道:“此事,與當年文帝推行的國策有關。”
“當年文帝推崇儒學,提高朝野文人的地位,其一是想減少民間武夫的數(shù)量,減少動亂。”
“武夫桀驁不馴,熱血沖動,以武犯禁的案子不在少數(shù),縱有法律制裁,卻依然屢禁不止,長此以往,民生難穩(wěn)。”
姜峰皺了皺眉。
徐長卿繼續(xù)說道:“其二,是為了緩解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
歷朝歷代,皆是文人治世,武將守國。
文武大臣理念多有不合,朝堂矛盾日益擴大,不利于朝局穩(wěn)定。”
“然而,由于武夫力量強大,朝堂之上,武將一直處于上風,文臣一方則日漸衰弱。
那時候,文臣制定的民生政策,在推行時總是頗受阻力。”
“這不是一個良好的朝堂局面。”
姜峰點了點頭,對于君王來說,不管是文強武弱,還是文弱武強,都不是一個良性的局面。
他倒是忽略了,正因為有武夫體系,朝廷才需要考慮,如何在某種程度上遏制武將的權勢。
然而接下來,徐長卿話鋒一轉(zhuǎn):“但其實,文帝還隱藏著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后面更精彩!
“螭鎮(zhèn)便是龍都的前身。”
“后來,我又在墨閣的藏書樓,翻過一本名為《百鍛錄》的書籍。
書中記載,龍角乃世間最好的鍛器材料之一。
而龍角極為難得,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墨家傳承久遠,閣中關于龍的記載,共有五十二冊。
我曾逐一翻閱過,后來通過一些蛛絲馬跡,得到一條結論。”
“現(xiàn)世早已沒有龍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