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國皇子豫王游歷天下,途經江州,為龍江洶涌澎湃的氣勢所震撼,隨口賦詩一首:
“千里龍江水滔滔,風波逐浪勢不休。”
“百舸爭流千帆盡,借海揚帆奮者先。”
他為此詩起名,《望江難》。
當年皇室太子因病去世,皇帝卻遲遲未定繼承人,儲君之位一直空懸,一場奪嫡之戰,勢在必發。
豫王乃是當時民間聲望最高的皇子,朝中亦有不少重臣支持,乃是下一代儲君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他做出這首《望江難》,或許是想抒發感慨,或者是想表達什么,又或者……是有所預感。
當時的江州刺史陪同在旁,將這首詩詞記錄下來,并在豫王離開江州后,撤巨資修建了這座望江閣,并將豫王作的詩詞,刻于石碑之上,豎立在望江閣外,以供世人敬仰。
本小章還未完,請后面精彩內容!
可惜,同年豫王因為奪嫡失敗,被貶為庶人,身囚于長安宗正寺,手下親兵盡誅,朝中黨羽備受牽連,門下官員和客卿,或被殺,或流放,或被貶。
偌大的豫王府,一時空寂。
恰好當時,豫王府中有一客卿,名為吳子嵩。
豫王事敗后,吳子嵩因沒有官職在身,隧逃過一劫,被趕出長安。
回到江州故鄉后,便著手創立了江州書院,直言:愿奉余生,為景國培養人才。
吳子嵩在世時,時常來到望江閣,望著那塊刻著豫王詩句的石碑,久久不語,暗自流淚。
他的弟子不愿老師整日傷感,于是便提議,在望江閣內舉辦文會,即是暢談儒學,弘揚文道,亦是悼念豫王。
吳子嵩同意了。
此后又定下規矩,每隔幾年,江州書院便在望江閣舉辦文會,凡景國學子,皆可參加。
也因此,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客,皆在這里留過詩句,青史留名。
隨著時間的推移,望江閣文會的名聲,也是越發響亮。
就連旁邊其他州郡的學子,也會有人前來參加。
只可惜。
江州書院近三十年來,考取功名者少有,更未有學子能取得前三甲。
準確的說,連進入殿試的資格都沒有。
以至于江洲書院在整個景國所有書院中的名氣,日漸衰落,愈發微小。
文院長時常擔憂,再這么下去,他可能會是江州書院歷史上,最失敗的一任院長。
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這些年來,他苦思冥想,盡心竭力,就是為了打破這個格局。
此時。
當他帶著江州書院的學子來到望江閣時,這里已是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