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昭吁了口氣,由衷地道:“希望他們有了這個教訓(xùn)能不再來泅水了。”
紅姑迭聲應(yīng)是。
一群人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草草地在田莊里用了晚膳就回了竇府。
晚上祖母指著炕桌上的玫瑰香露問:“這是哪里來的?”
“鄔家四哥送的。”竇昭坦然地道,“說是去了京都,帶回來的禮品。”
祖母拿在手里觀看了好一會,一言不發(fā)地放在了原處,徑直去歇了。
過了兩天,竇啟俊來拜訪竇昭:“多虧那天四姑姑安排了人手,否則肯定會出事。”
他雖是晚輩,年齡卻是最大的,又是里面唯一有功名的人,如果出了什么事,他的責(zé)任將是最大的。
“不過是小心行事罷了。”竇昭笑道,“你不必放在心上。”
竇啟俊還是鄭重地向竇昭道了謝。
又過了幾天,鄔善和竇啟光來向竇昭道謝:“這件事是我提議的,要是老四有個三長兩短,我可怎么見堂姐!”
竇昭只好又謙遜了一番。
鄔善打著道謝的旗號又來了幾次。
祖母每次都留他吃飯,細(xì)細(xì)地問他家里的事。有一次,竇昭還聽見紅姑跟祖母道:“畢氏是有大志向的人,待人溫煦有禮,十分的寬和……”
覺察到祖母的意圖,竇昭有些啼笑皆非。
姐妹
幾個上次來泅水的男孩分批地給來竇昭道謝,包括龐寄修在內(nèi),而竇家的長輩卻沒有出現(xiàn),竇昭知道他們怕被長輩責(zé)備,幾個人商量著把這件事給隱瞞了下來。
竇昭覺得這樣也好。
事情發(fā)生在祖母的田莊,竇家的人對祖母又有偏見,說不定會把責(zé)任推到祖母的身上。
她吩咐紅姑:“若是還有人來泅水,你就照我說的那樣去村里找?guī)讉€人在河邊守著。有備無患!”
紅姑迭聲應(yīng)喏。
竇昭去看過妥娘后,請祖母幫她找?guī)讉€丫鬟帶回去:“……我那邊沒有一個得力的人。”
祖母想了想,喊了四、五個適齡的小丫頭。
竇昭認(rèn)出了甘露和素絹。
此時(shí)兩人一個叫二丫,一個叫招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