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蕩蕩的犒軍隊伍當即開始動彈起來,如同一條長龍一般,朝距離龜茲城最近的焉耆城趕去。
安西四鎮,在開元六年之前,分別為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城。
開元六年時,李隆基在安西都護府的設立安西節度經略使一職。
首任安西節度使湯嘉惠駐龜茲,以碎葉城距離西域太遠的理由上書,請罷碎葉城,以焉耆代替,李隆基從之。
自此之后,安西四鎮便形成了以處在圖倫磧大漠東北方位的焉耆,正北方位的龜茲,正西方位的疏勒,正南方位的于闐四鎮為點。
以處在熱海以西的碎葉,大漠正東方位的鄯善,大漠東南方位的且末,以及河西走廊終點的庭州交河城為線的以點布線的防御體系。
平日無戰事之時,安西軍兩萬四千人的大軍,便平均駐扎在四大點城。
至于其他線城,則由地方官府組織團練(民兵)為輔助守城。
而一旦發生了戰事,四座點城之間的大軍,便可首尾呼應。
只要一方受襲,臨近的兩座城池便可立即派兵支援。
此外,一干線城也可迅速動員西域各族的部族軍參戰。
因此,縱然大唐只在西域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駐扎了兩萬四千人的大軍。
但因其完整的防御體系足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動員境內所有的駐軍,中原王朝依舊能夠穩穩的將西域之地握在手心。
甚至安史之亂爆發后,安西軍能依靠著一支孤軍堅守西域近半個世紀,也和大唐在西域設立的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和動員體系離不開關系。
而李琚此行的第一站,焉耆城,則是四大點城之中,唯一一座處在大唐內地,周遭沒有任何外地的城池。
大軍出發,浩浩蕩蕩,計式水畔,夕陽將大軍的影子拉得老長。
與此同時,洛陽。
隨著中原的天氣越來越炎熱,李隆基也萌生了返回關中,去往陳倉之地的九成宮避暑的心思。
只不過按照慣例,帝王返京,同樣需要派人先去打前站。
之前來洛陽的時候,李隆基已經派了高力士來打前站,如今要回長安,再派高力士,就有些不合適了。
畢竟替帝王打前站,那絕對是一個肥差和美差。
李隆基就算再寵高力士,也不可能讓他把好處一個人占完占盡了。
說到底,不論朝堂也好,還是后宮也好,李隆基要的都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