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州府軍雖不在皇帝的掌握之中,但至少并不敢在明面上違抗皇命。這樣的局面下,若他們各自為政,其實也不是什么需要過于擔心的事情。
但是,偏偏顧世海的存在,將這些本是一盤散沙的州府軍串連了起來。
顧世海出身中州顧家。顧家本就是中州世代相傳的武將世族,雖則顧世海的父親是族中另類,并沒有從軍習武,走的是科考入京的文官路線。顧世海在父親的影響下,少時讀的也是文校而非武校,但從文校畢業后,他并沒有立即投身科舉之中,而是入了軍當了校尉,甚至還曾隨軍南征金川過兩年。在軍中摸爬了五六年,才又通過舉孝廉走回了文官的路。
顧世海入朝為官后,事業一直沒有什么起色,在京中混了近二十年,才憑借資歷混到了一個刑部侍郎的位置。
直到壬申之變,他因護駕有功,加之一批老臣倒在了那場奪嫡之爭的清算中,他才有機會在盛京的官場上嶄露頭角。
而正是這一次嶄露頭角的機會,改寫了他的整個仕途,也改變了大景的朝局。
壬申之變后的一年里,顧世海升得極快。從刑部侍郎到刑部尚書,再入內閣,升任次輔,監管三部。
一氣呵成。
很多人用了一輩子走完的路,顧世海只用了一年就走完了。
葉傾懷從前總以為顧世海的官運如此亨通,是得益于政變之后人才凋敝的時局以及順平皇帝對他超乎尋常的信任。但經過這一年與顧世海明里暗里的較勁后,葉傾懷才發現他的成功,并不只是運氣好那么簡單。
壬申之變后,順平帝的身體每況愈下,于是將管理兵部和各州地方軍的任務全權交付給了顧世海。
而顧世海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兵部和州府軍治理的井井有條服服帖帖。
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政績。
放眼整個大景,恐怕也只有顧世海有這個能耐。
畢竟就算是歷任皇帝,也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和心力與地方節度使們相互拉扯。
而顧世海在軍中的威望,幾乎等同于皇帝在百姓中的威望。
不同于陳遠思的黨羽,追隨顧世海的朝臣往往立場十分堅定,很難拉攏,威逼利誘都不奏效。
譬如杜荊,譬如何青長。
杜荊直到倒臺流放,也沒有后悔過追隨了顧世海。而何青長,縱然在他看來顧世海有些事做的不對,他也依然選擇毅然決然地站在顧世海那一邊。
與顧世海爭斗的時間越久,葉傾懷越感覺到,顧世海的背后仿佛是站著整個大景的武將勢力。
又或者說,他站在朝堂上,本就代表著所有大景武人的利益。
而武將偏偏是葉傾懷最難插手的一個群體。
他們有自己信奉的一套規則,固執又認死理,不像文人那般聰明伶俐,懂得權衡利弊。
葉傾懷無法用權力的手段讓他們轉變立場。
但若要真正的扳倒顧世海,就不能讓他在軍中的地位如此一家獨大下去。
葉傾懷一直想在軍中培養一個能夠與顧世海平分秋色的人物。
她先是看上了楚定國,再是何青長,然后趙胤實。
可惜他們都不是合適的人選。
他們要么并不想與顧世海對立,要么壓根沒有與顧世海掰掰手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