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竹山,又稱秀峰山。旎嘯剛到山腳,便聞虎嘯猿啼,夾雜著仿佛來自幽冥的鬼嚎神哭,讓人心生寒意。
一路疾行,旎嘯至半山腰時,眼前出現(xiàn)一座廟宇,廟門頹敗,神路荒涼,古殿內(nèi)的香燈已冷,虛廊中落葉隨風(fēng)而舞,檐前蛛網(wǎng)密布,一片破敗之景。
他深知此地便是秀峰巖寺,一個世人不敢輕易言及的地方。
相傳“靖難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在貼身大臣的保護(hù)下,曾途經(jīng)渭水,于此地隱秘避難。隨臣郭節(jié)與建文一行,削發(fā)為僧,于秀峰巖之上,建寺一座,并以紅、黃、白、綠、藍(lán)五色之竹裝點(diǎn)禪院,寓意五行俱全,生生不息。
然而,好景不長,成祖派錦衣衛(wèi)前來搜查,此地被毀,化為廢墟一片,只余五色之竹在風(fēng)中搖曳,訴說著那段塵封的歷史。
旎嘯目光掃過,身形一展,如鷹擊長空,掠過破敗的廟宇,直上山頂。
來到一棵千年蒼松前,此樹被當(dāng)?shù)厝朔顬闃湎?,枝葉繁茂,蒼翠欲滴,仿佛蘊(yùn)含著無盡的生命力。旎嘯圍著蒼松轉(zhuǎn)了一圈,隱隱感覺有一股神秘之力在流轉(zhuǎn),但并未深思。
隨后,他如同在鳥鼠山時一般,虔誠跪拜,心無旁騖,直至事成。起身之后,他沒有多停留,匆匆至山下,快速向東南方向的首陽山趕去。
首陽山,又名孤山,亦曰鳳山。此山因商末孤竹國國君之二子伯夷、叔齊隱居于此,義不食周粟而餓死,后世之人感其高義,將首陽山改名為孤山。
孤山盡是懸崖峭壁,如劍指蒼穹,山腰古松參天,叢林密布,山頂清泉涌波,如珍珠般灑落,為這孤傲之山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機(jī)。
旎嘯攀至山頂之巔,再次面朝昆侖,虔誠跪拜,將那塊神秘布帛鋪展于前,隨后打開另一布包,取出水果、香蠟等物,一一擺放整齊并點(diǎn)燃。
他向昆侖深深一揖,口中吟詠道:“吾華夏九州,承蒙天地之靈秀,山川之恩澤,日月之精華。然近日妖氛四起,魑魅魍魎橫行無忌,擾我民生,亂我國邦。
“吾輩心懷敬畏,備下牲醴香燭,虔誠祭奠于九天仙宮之前。愿天地神靈有知,三才有序,乾坤朗朗,陰陽調(diào)和。
“然世事無常,邪魅猖獗,致使清寧不再,正氣蒙塵。吾等懇請仙宮神力,蕩滌妖氛,誅盡一切妖魔鬼怪,還世間一個清平盛世,使天地人三才各安其位,共鑄輝煌?!?/p>
三拜九叩之后,忽見昆侖方向一道霞光破空而至,與前兩道霞光一同落于布帛之上,瞬間化作五彩祥云,萬道霞光,千條瑞氣,將他周身數(shù)丈籠罩其中。
瞬息之間,霞光瑞氣無限放大,彌漫方圓上百里。
若從高空俯瞰,北起渭源,南至岷州衛(wèi)以南數(shù)十里,東西百里之內(nèi),香煙裊裊,金闕銀鑾,琪花瑤草,樓閣間青鳥飛翔,白鶴伴云而棲,宛如一幅貝闕仙宮的絕美畫卷,瑤池瓊閣,美不勝收。
然而,幾息過后,這宏大的仙宮景象緩緩隱去,夜空之下,仿佛從未有過此景,一切歸于平靜。
旎嘯深知自己所布大陣,北與西兩方已成,心中欣喜萬分,同時也感慨萬千。自第一代少莊主以來,能布此大陣者,先祖之后,他便是第二人。
隨后,他尋得一處山洞稍作歇息,直至宿鳥喧林,東方初露曙光。
旎嘯走出山洞,隨手撤去掩藏陣法,寒露侵衣,他毅然踏上征程,前往鞏昌府與四川交界的玉壘關(guān)和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