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便是三個力透皮背、猙獰狂放的大字——青芽境!其下小字注解,筆鋒如刀鑿斧刻:引天地靈氣如涓涓細流,澆灌、喚醒沉睡之肉身寶藏。
靈氣非外物,乃血肉生長之初雨,滋養第一縷堅韌之生命青芽。
體魄遠超常人,力能扛鼎,疾步如風。
肌膚瑩潤有微光,傷口愈合顯著加快。
靈氣于血肉間游走,麻癢溫熱,如春芽破土。
危:焚身之劫!引氣過猛或靈氣不純,氣血沸騰如焚,經脈灼痛,重者肉身干枯,生機斷絕!如履薄冰,徐徐圖之!沈青瓷的目光死死釘在“引天地靈氣如涓涓細流”、“靈氣非外物”、“喚醒沉睡肉身寶藏”、“徐徐圖之”這幾行字上!心臟在胸腔里擂鼓般狂跳,指尖冰涼!這正是江浸月唯一的、渺茫的生機所在!尋常修真者引氣,需靈根為橋,溝通天地。
而這煉體法門,竟似將肉身本身視為一方可被“澆灌”的田地,引氣入體,不為丹田道基,只為滋養喚醒血肉深處潛藏的力量!它不挑靈根!它要的就是最基礎、最原始的“氣”!哪怕是礪石院那污濁沉重的“地火濁氣”,若引導得法,徐徐圖之,未必不能化為淬煉血肉的“初雨”!希望的火苗在絕望的冰原上猛地躥起,熾熱得燙人。
她強壓下幾乎要破喉而出的激動,毫不猶豫地探手入袖,取出一疊宗門用于繪制符箓的雪浪素箋和一支灌滿墨汁的符筆。
時間緊迫,必須在這無人踏足的角落完成!她不再去看那獸皮卷,神念如水銀瀉地,瞬間將整篇“青芽境”法門烙印于心。
筑基修士強大的神念操控力在此刻展露無遺。
符筆飽蘸濃墨,懸于素箋之上,手腕沉穩如磐石,筆走龍蛇!墨跡在雪白的紙上游走,快得幾乎拖曳出殘影。
筆鋒時而如刀劈斧鑿,力透紙背,精準復刻下那煉體法門每一個艱澀古奧的字句;時而又如清風徐來,在字句間隙留下蠅頭小楷的朱砂批注。
那是屬于沈青瓷的、以風靈根天才的視角,對這上古殘篇的洞見:“引氣如涓流,切記‘緩’、‘微’二字。
濁氣亦為氣,取其‘沉’、‘厚’之質,化蠻力為韌勁,莫貪其‘烈’!”
(朱砂小字批于“引氣如涓涓細流”旁)“血肉寶藏,非指筋骨皮膜,乃深藏之生機本源!痛楚麻癢,為生機萌動之兆,咬牙忍之,神志需清明如鏡,導氣循血肉紋理,莫任其亂竄!”
(朱砂批于“麻癢溫熱,如春芽破土”側)“焚身之危,源于心躁!徐徐圖之,日引一線,積跬步以至千里。
熬煉之始,當以‘守’代‘攻’,固本培元為要!”
(朱砂重重圈點于“危:焚身之劫”之后)最后一筆朱砂落下,沈青瓷額角已滲出細密的汗珠。
神念與靈力同時高速運轉,耗費的心力遠超一場斗法。
她小心翼翼地將墨跡淋漓、朱批點點的素箋吹干,疊好。
再看那獸皮古卷,眼中已無波瀾,仿佛它只是一件無關緊要的舊物。
指尖風靈之氣再次拂過,卷軸上重新覆蓋上一層薄薄的、與周遭無異的塵埃,再將那黑色獸筋依原樣捆好,放回那無人問津的書架角落。
做完這一切,她才拿起那枚記載《御風術》的青色玉簡,轉身走出這片被遺忘的角落。
步履依舊平穩,唯有袖中那疊薄薄的、卻重逾千鈞的素箋,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繃。
聽風小筑,靜室。
窗欞外,云棲峰的流云舒卷,帶著清冽的仙靈之氣。
沈青瓷盤膝坐于墨□□之上,面前懸浮著那枚新得的《御風術》玉簡,青光流淌,符文生滅。
她嘗試將心神沉入那精妙的風遁法門,周身淡青色的氣流隨之流轉,與窗外浩蕩天風隱隱呼應。
然而,一絲極其細微的滯澀感,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悄然蕩開漣漪。
眼前玉簡上玄奧的符文仿佛扭曲了一下,瞬間化作了素箋上那些力透紙背的古篆和殷紅的朱批小字。
耳邊呼嘯的天風,也詭異地摻雜進了礪石院深處沉悶的礦石敲砸聲,以及……那壓抑到極致的、破碎的嗆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