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之前的七成田稅,少了太多,就算加上損毀等數(shù),一畝地收了二點五成,剩下的全都是他們的。
以前是官府七,他們?nèi)?/p>
現(xiàn)在是他們七點多,衙門不到三成。
即使知道紀大人是什么樣的人,但這點田稅,還是讓無數(shù)人跪謝。
但說到底,紀楚知道自己只是做了應(yīng)當?shù)亩选?/p>
本就是天下百姓自己供養(yǎng)自己。
他們這些官府的官員,才是吃著百姓們種下的米糧飯食。
說到底,還是百姓們自強不息,挺過一個個難關(guān)。
越是這樣,紀楚越要做得更多。
只等著麥子收完,就可以開耕種棉花。
從安建三十二年開始,紀楚就在惦記這個東西。
如今終于推廣種植了,雖說范圍還不大,卻也是極好的開始。
為了抓緊翻耕,紀楚還讓安丘縣養(yǎng)牛的人家,把自家的牛趕過租給沾橋百姓用。
現(xiàn)在安丘養(yǎng)牛戶多了,自家用完之后,閑著也是閑著,只要不是過于勞累,都會送過來賺個租金。
這樣一來,安丘有牛的人家多了額外收入。
沾橋百姓也省了大力。
特別是兩地相隔最近的村子,現(xiàn)在來往之頻繁,都快成一個縣的人了。
因為耕牛增加,沾橋縣翻耕速度明顯增加。
紀楚則快長住白家村了,主要是看白婆婆家里怎么種棉花,同時還要注意所有種棉花的農(nóng)戶有什么問題,雙方可以及時溝通。
雖說書上已經(jīng)足夠詳細,但有白婆婆在,還是問她最精確。
比如播種之前,就有人詢問他們家種子浸泡的如何,就怕出問題。
等翻耕播種之后,施肥澆水,都有不少疑惑。
倒不是大家不會種地,而是突然種個不熟悉的東西,難免疑惑。
安丘沾橋,以及陽順縣三個地方,全都在討論如何種好棉花。
常備軍同樣來人,說是覺得出芽率不高,那是為什么。
白婆婆看到軍漢時還有些害怕,但聽到疑惑則認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