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書房的掛鐘指向凌晨三點時,林野的指甲終于摳開了日記本的夾層。皮質封面在反復摩挲下泛出深褐色的油光,像浸透了半個世紀的秘密。他蹲在記是灰塵的地板上,背靠著那只嵌著銀釘的地球儀,掌心的金屬殘片與日記封面的
Ω
徽章相觸時,突然傳來一陣刺痛
——35khz
的共振正透過皮膚鉆進骨頭縫里。
通風管道里帶出的鐵銹味還粘在衣領上。林野摸出從實驗室帶出的紫外線燈,光束掃過日記內頁時,原本空白的紙面上浮現出淡藍色的字跡。這是祖父獨創的
“冰鹽加密法”,用南極冰芯里的特殊鹽分書寫,只有在
235c(黃道傾角對應的溫度)和紫外線照射下才會顯形。
“1958
年
3
月
12
日,isa
相通的權杖圖案,只是杖頭的水晶球里,嵌著個微型的特斯拉線圈。
顯影液突然劇烈沸騰。林野轉身時,發現暗房的門縫里滲進藍綠色的光,空氣中彌漫著臭氧的味道
——
與實驗室被電磁脈沖襲擊時的氣味一模一樣。他抓起膠片沖向閣樓,樓梯扶手的銅環在觸碰時發燙,刻著的
“1957-2012”
字樣正在氧化,變成與航拍圖暗點相通的青灰色。
閣樓的地板上,祖父用紅漆畫著巨大的六芒星,每個頂點都對應著一個能量節點的坐標。林野將航拍圖鋪在星陣中心,照片上的光點突然開始移動,在地板上投射出流動的藍光,形成與青銅羅盤底座相通的分形紋路。當光點移動到在月光下泛著冷光,與航拍圖里隊員胸牌的圖案如出一轍。其中一人舉著探測器,屏幕上的波形正以
35hz
的頻率跳動,顯然是在追蹤金屬殘片的共振。
他抓起閣樓角落里的舊收音機,調到
35khz
頻段。電流聲中突然傳出祖父的聲音,帶著暴風雪的雜音:“dslr-731
的鏡頭是特制的,能拍到穹頂的折射光……
節點激活率達到
100
時,冰墻會顯示真實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