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忍不住問清清:“你們秘宗到了高階,對身邊會發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會覺得乏味嗎?”
寧清轉頭看他:“有時會,有時不會。”
“怎么說?”
“會覺得乏味的人就會覺得乏味,會覺得乏味的時候就會覺得乏味,除此之外,就不會。”
“好好說話。”
“和心態有關。”
“展開說說。”
“預測不是親身經歷,只是有所感覺而已,我不知道其他秘宗修行者是如何的,但對于我而言——”寧清頓了一下,“有些本就乏味的事,早已知道了它會如此,還要再起身經歷一次,就很乏味。而有些事情是不乏味的,是美好的,哪怕預測到它會如此發生,也不會影響到它的美感,我只會提前開始期待,期待的過程是美好的,期待過后再親身經歷一遍,也是美好的,就會更加美好。”
“原來如此……”
“我們窺知預測線不是被動能力,是主動能力,多數情況下我們只有在去主動觸碰世界預測線的時候,才能窺知到準確的未來。當然我們即使完全不借助世界預測線,僅憑自身能力也能對身邊的事物進行猜想、預測,但這種能力本質上和正常人的思考是一樣的,你可以去思考它,自然也可以不去思考它。”
“那你會去想著改變它嗎?”
“有時會,有時不會。”
“什么時候會?”
“想改變的時候就會,不想改變的時候就不會。”
“……”陳舒扯了扯嘴角,“我以為你會考慮改變對預測線的擾亂。”
“會,但本質上擾亂預測線只是一種代價。如果我們因為害怕擾亂預測線而沒有這么做,只能說這樣做的價值相對于擾亂預測線而言,不值得。”
“好復雜。”
“沒那么復雜,預測未來本質上是一種推算,對于秘宗修行者而言,比較常用的方式是借助世界意志的推測結果,即世界預測線,也可以根據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自行推測。但其實每個人都有預測未來的能力,例如有時候你可以預知到明天中午的自己想吃什么,這何嘗不是一種預測呢,到了明天,你可以照著預測做,也可以臨時改變主意,影響都不大。而未來的我也是我,她所做的決定就是我所做的決定,未來的我之所以選擇這樣做,必然是因為這是我所想要的。我有時會對它進行糾正,但我很少犯錯,多數時候我會按照原本的軌跡走,那就說明……”
“說明什么?”
“說明無論以前的我,還是已經窺見到它的我,在兩次思索中,都認為我應該這樣選擇。”
“這樣啊……”
陳舒喃喃自語,想了想又說:“我看靈宗記載的秘宗,高階秘宗修行者都比神靈還更冷漠。”
“是的。”
“為什么會這樣?”
“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生來就很淡漠。”
“另一部分呢?受秘宗體系影響嗎?”
“是。”
“你以后不會這樣吧?”
“不會。”
寧清聲音很平穩:“你是我的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