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頓了頓,目光掃過一張張年輕的臉龐,“我宣布:成立‘喀什青年非遺聯合體’。首批產品計劃已經擬定,包括艾德萊斯綢圍巾、銅器茶具套裝、手工刺繡筆記本等,所有設計都由本地匠人參與創作,并附帶故事卡片和溯源信息。”
現場響起熱烈掌聲,連一向冷靜的阿依夏也露出笑意。
她看著林硯,輕聲說道:“你做到了,把星河穿成了線。”
林硯回望她,眼中滿是溫柔:“是你織出了這片天。”
然而,就在眾人沉浸在成功喜悅中時,林硯的電話再次響起。
他接起電話,眉頭微皺,隨后神情逐漸明亮。
掛斷后,他看向眾人,語氣平靜卻帶著難以掩飾的興奮:
“我們的項目正式被納入自治區‘青年非遺傳承示范工程’,未來三年將獲得專項資金支持。第一批資金將在下月初到賬。”
話音落下,整個茶館瞬間沸騰。
阿依夏的眼角泛起淚光,娜菲莎跳了起來,張婷笑著拍手,阿迪力則默默握緊了拳頭。
窗外的月光灑進來,照亮了他們的臉龐,也照亮了這條漫長而充滿希望的道路。
他們知道,這只是開始。
過了幾日,林硯和阿依夏帶著自治區的資金與信心,打算規劃“雙語課堂”項目。
他們知道,要真正讓孩子們學進去、讓家長們放心送進來,就必須把課堂辦得既現代又接地氣。
“我們不能只是教拼音和算術。”阿依夏在一次策劃會上堅定地說,“我們要讓他們感受到語言背后的溫度。”
于是,新的課程內容出爐:除了基礎漢語和維吾爾語教學,還加入了民歌吟唱、諺語解讀、傳統故事講述。
每節課都有一個文化主題,比如“石榴籽的故事”,比如“沙漠里的駱駝商隊”。
第一周開課,效果出奇的好。
孩子們圍坐在老茶館前的小院子里,聽著阿依夏用柔和的聲音講《巴哈爾與月亮》的故事,聽得入神。
幾個漢族孩子開始嘗試用生澀的維語念童謠,笑聲在巷子里回蕩。
但好景不長。
一天清晨,林硯剛走進茶館,就聽見門口傳來激烈的爭執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