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里面待了不到十分鐘就出來了,其中一個手里抱著個東西……我認得,是你爺爺那把銅壺?!?/p>
林硯心中一陣憤怒。
王建國是拆遷辦負責人,按理說不該私下處理公物。
可現在老茶館還沒正式進入拆遷流程,他就擅自行動,顯然另有隱情。
“謝謝你,艾力奶奶?!绷殖幷酒鹕?,鄭重地向她鞠了一躬,“我會把那壺找回來的?!?/p>
艾力看著他,“小林,去吧,這里靠你了!”
林硯走出繡坊,沿著北巷的青石板路前行,腳下的石板已被歲月磨得發亮。
風從塔克拉瑪干吹來,卷起幾片枯葉,打在他腳邊。
他腳步堅定而輕盈,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找回那把銅壺。
根據艾力提供的時間和方向,他推測王建國等人不可能走得太遠。
老城區布局復雜,但能藏東西的地方并不多。
尤其是那種短時間內不易被發現、又離茶館不遠的地點——廢棄倉庫成了最可能的選擇。
他在一座年久失修的舊磚房后院停下了腳步。
院子門虛掩著,墻角雜草叢生,顯然是長時間無人問津的模樣。
林硯小心翼翼地繞到屋后,蹲下身撥開厚厚的草堆,果然看見一個泛著銅光的物件靜靜躺在其中。
他心跳加快,四下張望確認無人后,伸手將銅壺輕輕取出。
沉甸甸的手感讓他心頭一震——是它!
壺身雖然有些灰塵,但花紋依舊清晰可辨,壺口微翹,仿佛還盛著當年爺爺泡過的熱茶。
他輕輕拂去塵土,手指不經意間觸碰到壺底。
“團結一家親”五個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那是爺爺親手刻下的,為的是紀念1985年喀什市民族團結表彰大會上的特別活動。
當時爺爺親自打造了十把銅壺,贈送給十個不同民族的家庭代表,作為“民族團結一家人”的象征。
如今,只剩這一把留存于世。
林硯眼眶微微發熱,腦海中浮現出小時候坐在爺爺膝頭聽故事的畫面。
那時候,爺爺總說:“我們生活在這里的人,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他深吸一口氣,抱著銅壺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