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硯站在老茶館門前,望著屋檐下新掛起的“喀什老街記憶展”橫幅。
展覽的每一張照片、每一段錄音、每一件實物,都是他這半年多來奔走街頭巷尾、翻箱倒柜、一次次登門拜訪的結果。
如今,它們終于被安放在了該有的位置上。
茶館內部已經布置妥當。
木梁上懸掛著不同民族老人的照片,墻上掛著他們年輕時使用的農具、織機和銅壺。
角落里設有一個小放映區,庫爾班叔叔剪輯的紀錄片《喀什的聲音》正循環播放,畫面中是那些年邁的面孔,在陽光下微笑著講述過去的點點滴滴。
阿依夏坐在展區一角,正在檢查她設計的文創產品。
一套以“石榴籽”為靈感的書簽、明信片和紀念徽章整齊地陳列在玻璃柜中,每一枚都印有受訪者們的語錄和笑臉,像是把時光凝固成了可以觸摸的記憶。
“你看這個。”她拿起一枚徽章遞給林硯,“上面寫著‘亞克西’,是你教趙師傅的,嘴角微微揚起:“可他說得比我好。”
“但你記得。”
兩人對視一笑,空氣中仿佛多了些溫暖的東西。
外面傳來了腳步聲,馬合木提扶著吐遜奶奶緩緩走進茶館。
老太太身穿一襲深藍色艾德萊斯綢長裙,頭戴繡花帽子,眼神明亮如星辰。
她一邊走,一邊念叨著:“我這一輩子看過多少橋、聽過多少歌啊……今天總算輪到我說說。”
“奶奶,您坐這兒。”林硯連忙搬來椅子,請她坐在展區中央的主位上。
趙師傅的兒子也來了,手里捧著父親的遺物。
他看著展廳內的一切,眼中閃爍著淚光。
“林哥,我爸要是知道這些還能留下來,一定會很高興。”
林硯點頭,沒有說話。他知道,真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隨著人陸續到場,茶館里熱鬧了起來。
老人們相互問候,年輕人好奇地四處張望,孩子們則圍著展柜指指點點,笑聲像清晨的鳥鳴一樣輕快。
林硯走到放映區前,按下播放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