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洋怎么能再看呢?趕緊腳底下抹油般,飛快地走了。
朱三是來自一個偏遠小縣城,原名叫朱家平,在家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叫他朱三,又因為歷史上有個朱三太子,所以也有人戲稱他為太子。
朱三從小學習刻苦,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專生,畢業分配到了一家省屬企業,生產小型的機械配件。在父母和鄉鄰們的眼里,朱三從此以后在城里有工作了,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回到家滿是恭維和夸獎的話,讓他很受用。每次聽到這些話的時候,父母那滿是皺紋的臉上全是笑容。
工作第一個月,朱三拿了滿額的工資133元,第一次回報父母,給老人拿了80元,自己買了一個月食堂飯卡花了25元,余下的28元就要支撐到下個月發工資。朱三心里想的是,反正下個月就有工資領,先緊著這28元對付著用吧。
從第二個月開始,廠里就開始發不出工資了。朱三有些扛不住,那28元錢早在一星期前就花光了,眼巴巴地等著這個月的工資,哪知道廠里發不出來錢。
聽廠里的工友說,其實上個月的工資就拖欠了一個星期,考慮到那些剛到廠里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技校畢業生,需要添置一些生活必需品,所以緊著錢先給他們發了。這個月廠里實在拿不出錢來,只能等廠里積壓的產品銷售出去,才有錢給大家發工資。
好在過了差不多10天左右,工資還是發放了。但廠里明確說了,這個月雖晚了幾天,還是足額發放,下個月開始,工資就只能暫發7o的工資了。
朱三不敢把工資的大部分拿回家了,所以對家里充滿了內疚。為了能讓自己讀書,哥哥姐姐早早地下地干活,減輕父母的負擔,自己能留在城里工作,是一家人的臉面,是必須要回報家里的。
朱三還是給家里拿了30元錢回去,雖比第一個月少了許多,可在農村,這也算是一筆很不錯的收入了,30元錢在農村可以辦不少事情。朱三把這個錢給家里的時候,喉結反復地突突,一直說廠里效益不好了,工資發不出來,等以后廠里好起來了會給家里多拿點兒。
還沒等到把拖欠的工資拿到,廠里就宣布要破產清算了。大部分的工人下崗了,愿意留在廠里的只能領取每個月30元的過渡費。有門路的,懂技術的,能走的都走了。
朱三沒有走,朱三覺得自己中專畢業,學歷雖硬氣但不高,沒法跟大學生比。
自己雖有一定的技術,但工作時間太短,經驗嚴重不足,技術也沒怎么打磨過,
所以離開廠子,并不能保證自己能找到好的工作。
這家工廠畢竟是省屬企業,是鐵飯碗,如果自己還在廠里,說出去好聽,父母哥姐也會覺得有面兒。
于是就想著先在廠里熬著吧。
朱三發現,廠里運營不下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廠里積壓的產品賣不出去,又沒錢革新技術,引不來好的設備和生產線,導致廠里形成惡性循環。
后來,廠里讓大家競聘銷售,賣出去的產品,可以享受銷售提成。如果銷售成功的話,工資會比原來高出好幾倍。朱三當仁不讓,硬是憑借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贏得了銷售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