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欣:“你當時不是說買了這房她就能上實驗小學嗎?”
陳韻:“我們買房時間短,要是今年報名的人多估計會排在后面,只能去興安小學了。”
像寧江這樣的一線城市,學區(qū)房是每個家長都要面對的問題,擁有卻未必等于通行證。
趙燕欣只在寧江念過大學,畢業(yè)后直接回老家工作。
她對義務(wù)教育階段的一切幾乎一無所知,說:“很不好嗎?”
陳韻:“市排名差一點,勉強可以接受。”
又自己苦笑:“沒想到一千多萬買的房,最后還是得勉強接受。”
寧江的房價,不用在本地也能耳聞。
趙燕欣:“有沒有漲一點?”
陳韻:“不多,我們本來就買在高位。”
趙燕欣:“現(xiàn)在哪的不高,我們濟安市中心都要三萬多。”
人均工資才多少。
陳韻:“你不是想再買一套嗎?”
趙燕欣:“再跟我婆婆住,我真的受不了。”
說起來都是小事,堆在一起全是壓垮人的稻草。
結(jié)婚的人,多數(shù)都有共同的煩惱。
陳韻:“我跟親爹媽都住不到一塊,人之常情。”
趙燕欣:“你們結(jié)婚后就一直是分開住的吧?”
陳韻:“基本是,除了剛生陽陽那陣。”
多好啊,趙燕欣:“現(xiàn)在想想,你父母也挺厲害的。”
又帶點羨慕:“都是獨生女,怎么區(qū)別這么大。”
陳韻從小是家里的核心。
她畢業(yè)后決定在寧江定居,父母就賣掉老家的房子來全然陌生的城市打工。
那會房價是上代人一生積蓄可以踮腳夠得著的,一家三口供著套兩居室。
房子十來年內(nèi)在倒騰之后成為筆更大的財富,父母現(xiàn)在也住著明亮的大三居,跟小輩們同個小區(qū)方便照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