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倩淑不滅東宮,東宮就會滅了自己。
這讓蕭麥異常糾結(jié),他反對禍及子女,濫殺無辜,覺得姚倩淑做得不對,但姚倩淑犯的錯,自己是最大受益人。
“……”
見蕭麥這副神態(tài),小蘇知他心緒憂結(jié):“依少俠的性子,當時若在場,肯定會阻止師父,但師父這次不能聽你的。她如今春秋鼎盛,卻總有老去的一天,屆時太子的子女長大成人,在各路名師的教導(dǎo)下,習(xí)得一身武藝,掌握滔天權(quán)勢,讓她的晚年不得安寧。”
蕭麥猶豫:“可——人不能打著預(yù)防犯罪的名義,把沒有犯罪的人處刑吧。”
小蘇道:“要是朝廷沒有動不動就搞株連,江湖也不會上行下效。”
“呃——”蕭麥頓時語塞。
在一個株連成風(fēng)的殘酷時代,討論禍不及家人,實在是一種奢侈的道德。
若仇敵是平民百姓的子女,還可以跟他們講道理,告訴他們父輩是罪有應(yīng)得。平民階層,天生具備反對株連的道德,他們真要找自己報仇,也有可能不會禍及他人。
王公貴族,高官權(quán)宦,跟平民百姓完全反過來。
百姓們喜歡過嘴癮,把株連掛嘴邊,實際上多數(shù)奉行有怨報怨;貴族權(quán)宦喜歡談慈悲仁義,嘴上反對株連,可一旦傷害了自己的利益,就sharen殺到血流成河。
“少俠是個好人,但總是背負太重的道德包袱——”小蘇嘆了口氣,想了想,拔出腰間長劍,把劍柄遞到蕭麥跟前。
蕭麥疑惑:“姑娘何意?”
小蘇道:“為了趕工期,我也曾濫殺無辜,少俠良心上實在過意不去,就先殺了我,再殺我?guī)煾浮N医^無怨言。”
“這……”
蕭麥的確對小蘇那一劍心存芥蒂,但對小蘇本人談不上多少嫌惡。
原因也很簡單,沒有小蘇那一劍,任由京兆府的人磨洋工,磨個一二十年,磨到太子登基,密道也挖不開,而自己早因違背軍令狀而遭五馬分尸了。
小蘇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