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拾安
入夜。
白日熱鬧的凈塵觀再次恢復往日的寧靜。
師父不在之后,這樣的靜就更濃了幾分。
香爐里最后一縷青煙也顫巍巍地散了,供桌上的長明燈忽明忽暗,映著陳拾安手里那本泛黃的賬冊和師父留給他的信。
少年盤腿坐在蒲團上,伴著此間僅剩的蟲豸聲和山風聲,一頁頁地看著。
[東村頭劉林:臘月送來豬肉十斤八兩……]
[鎮西頭藥店:茯苓、黨參、白術、黃芪、甘草……]
再翻幾頁更是瑣碎。
[王木匠:修東殿窗欞三根……]
[瓦匠李:補西廂房瓦片二十片……]
都是些陳拾安相熟的‘債主’,大都是山下村莊和小鎮的鄉民,賬冊上記錄的也多是物賬為主。
再往后面看,便都是一些財賬了。
[2013年7月16日,借向坤6000元]
上面沒有寫錢財用途,但陳拾安能猜到這筆錢用在了什么地方——那年七月下了很大的暴雨,年久失修的道觀西面墻倒了,放晴后沒幾日,便又重新砌了新墻。
[……]
[2018年3月6日,借林明8000元]
這個時間更近一些,陳拾安記得,那年三月,道觀里的破書爛書和破舊文具類用具幾乎全部換了新。
財賬上的一筆一筆皆有記錄,一筆一筆又都無寫明用途,但陳拾安一筆一筆卻又都知道用在了何處。
上面的名字,陳拾安幾乎都不認識,但好在都有留了聯系地址和電話,還錢的時候也有個門路。
十八年來跟師父朝夕相處,卻也沒想到師父還有他不認識的交際圈,想來都是些舊緣了。
一直以來,師父在陳拾安心里都是個性情古怪又偏執的糟老頭,如今細想,這糟老頭的人生經歷怕也是沒那么簡單。
再往后面看,日期便新鮮了起來。
[2023年8月9號]
上周的事。
[借林明學位一個,兩年學雜費8000元]
陳拾安原本不認識林明,但看到這兒,也大概猜到這位林明是什么身份了。
一時間愣住許久,心中也是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