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歲的李建設是機械加工組的組長,在重型機械廠干了二十年,經驗豐富。他正站在一臺大型龍門刨床前,手里拿著一份技術圖紙。
"李師傅,什么問題?"鄭昊快步走過去。
"這個精密導軌的直線度要求是0002每米,"李建設指著圖紙說道,"0002是什么概念?比頭發絲還要細50倍!按照咱們現在的加工水平,能做到002就不錯了,這個精度要求高了十倍啊。"
鄭昊仔細看了看圖紙,這確實是個技術難點。坐標測量機的精度直接取決于導軌的直線度,如果導軌做不好,整臺設備就是廢品。
"師傅們都來看看。"鄭昊揚聲招呼。
很快,各個小組的負責人都圍了過來。趙田是精密儀器廠的測量專家,五十多歲,戴著老花鏡;李剛是化工機械廠的焊接高手,三十出頭,手上滿是老繭;張默是軸承廠的熱處理技師,四十多歲,經驗老道。
"大家看看這個精密導軌的技術要求。"鄭昊把圖紙攤開,"直線度0002每米,表面粗糙度ra04,這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技術難題。精度差一點,加工出來的零件就裝不上,整臺機器就是廢品。"
趙田推了推眼鏡,仔細端詳著圖紙:"這個精度要求確實很高,比我們平時做的精密儀器還要高好幾倍。這種精度,連最有經驗的老師傅也得借助放大鏡才能檢查。"
"關鍵是加工工藝,"李建設搖搖頭,"我們現在的設備精度有限,人工刮研的話,工期太長,而且精度也不好保證。"
李剛也皺起眉頭:"焊接變形也是個問題,導軌這么長,焊接應力會影響直線度。"
看著大家的表情,鄭昊知道這確實是個硬骨頭。但他也明白,技術攻關就是要啃硬骨頭的。
"我們一個一個問題來解決,"鄭昊說道,"首先,加工工藝問題。李師傅,你們重型機械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高精度導軌?"
李建設想了想:"做過,但精度要求沒這么高。一般都是先粗加工,然后精加工,最后人工刮研。"
"人工刮研的精度能達到多少?"
"熟練師傅能做到0008,但是工期很長,而且質量不穩定。"
鄭昊點點頭,這確實是個問題。他想起前世的一些經驗,那時候雖然已經有了數控機床,但在70年代,還得靠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