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心里盤算著,如果秦國因為這事,與燕國鬧翻了,那么齊國將可以趁機拉攏燕國,即便趙國吞并中山國,在東北邊齊國依舊是占據優勢。
張儀心里哪能不知鄒忌在盤算著什么,但是就秦國利益而言,如今要不惜一切代價對付楚國,畢竟秦國現在是深陷巴蜀泥潭,進退兩難,此時也無力保護燕國。
成大事者,當斷即斷。
張儀如此態度,鄒忌自然也不便再矯情什么。
二人在商定之后,便一同去游說趙相大戊午。
大戊午見到他們二人,那真是心花怒放,并且表示堅決支持楚國吞并越國。
并且還委婉的表示,雖然我們趙國與楚國來往甚少,也沒有什么利害關系,但如果我們趙國今日不支持楚國吞并越國,那么將來誰又會支持我們趙國吞并中山國。
兩邊非常像似。
就是同一種性質的事。
越國被楚國包著,中山國也被我趙國包著。
張儀和鄒忌是心如明鏡,當場就表示,秦國和齊國將支持趙國吞并中山國。
大戊午也不傻,你們可以不支持中山國,但你們可以支持燕國。
張儀和鄒忌再度表示,此乃你們三國之間的事,我們絕不干預。
大戊午不相信這兩只狐貍,不答應還不行,你們還必須向燕國施壓,不能讓燕國去救援中山國。
如果燕國出兵的話,齊國必須從南邊給予燕國壓力,而同時秦國還不能支持燕國。
雖然趙國并不是那么害怕中山國與燕國的盟軍,但是燕國一旦干預,這一時半會可能無法解決問題。
拖下去,可就趙國不利。
萬一這邊先結束,那可能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為了自身利益,張儀、鄒忌答應了大戊午的要求。
中山國影響不了大局,但是楚國的威脅實在是太大了,所以,中山國沒有他們狠狠的出賣了。
這其實也是小國的悲哀,大國保護小國,為得不是小國,而是自身利益,一旦與自身利益發生沖突,大國將會毫不猶豫的跑去效果。
國際關系的本質是利益,那么想要在國際關系中立足,打鐵就還需自身硬啊。
誰也靠不住。
大戊午在得到齊國和秦國的保證,立刻寫信回國,趕緊出兵,咱們先打起來,這時候趙國與中山國開戰,齊國和秦國都將束手束腳,要是等到他們談完,那可就不一定了。
而張儀是樂于見到趙國現在出兵,趙國一旦出兵,必然就會堅定的站在他們秦國這邊,而他之所以這么輕易的答應趙國,也是希望在楚相到來之前,就先是敲定此事。
張儀還是很忌憚姬定的。
上回相邦大會,他那么大優勢,都被姬定給攪黃了。
而當姬定抵達濮陽時,他面對的已經是一個困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