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良性的內卷開始形成。
而這個內卷將代表著楚國的經濟中心正在發生轉移。
而與此同時,鑄幣行業興起,大量的銅,開始在河道運轉起來,而銅的運轉,又代表著鑄幣作坊的興起,另外,齊國、魏國、韓國、鄭國,紛紛向楚國購買大量的原料。
其中最大的買家,莫過于鄭國的牙粉坊和墨坊,以及洛邑的黃紙作坊,而齊國也是大規模的從楚國購買皮革和木材。
而越國則是拿著木材、皮革去楚國交換糧草。
楚國貴族拿著越國廉價木材和皮革去齊國交易,從中大賺一筆。
這大宗商品交易開始在中原大地興起。
一波商業gaochao已經是在孕育當中,且即將迎來爆發。
船只確實給予商人帶來無限可能。
而由于楚國目前面前著分裂,導致繁榮之下,國內是冰火兩重天。
開放的縣城,是愈發繁榮,而封閉的縣城,則是日益蕭條。
而繁榮的地方,當地貴族都是支持姬定的,而蕭條得都是反對姬定的。
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謠言就顯得有些無關緊要。
說姬定通敵叛國,可是姬定給楚國帶來得繁榮是要遠勝于魏國。
這又怎么解釋?
沒得解釋。
然而,楚國的繁榮,令西邊的秦國是憂心忡忡。
如今秦國是一腳陷入巴蜀的泥潭中,一塊美味的蛋糕,如今變得有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真是好生難受。
楚國雖然也陷在里面的,但是那邊有鹽泉,如今楚國又拿下江州這個糧倉,不少貴族直接在當地種糧食,就地換鹽,然后販賣至國內,或者販賣去秦國。
而楚國士兵如今也都渴望戰爭,目前立下軍功就有土地,楚懷王都恨不得趕緊將那些土地給他們,然后發展成起嶄新的郡縣,這貴族的封邑,既然無法撤除,那哥就另起爐灶。
楚懷王也樂于見到經濟中心的轉移。
這時候,楚國地大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很多地方雖然無法耕種,但是可以做買賣,可以搞林木業。
這時秦國國內的保守派又站出來,表示應該從巴蜀撤兵。
他們的建議確實也有道理,目前秦國是看不到奪回江州的希望,只能說勉強守住蜀地,以及巴國部分領地。
但楚國一直不撤兵,兩軍一直對峙,這顯然對秦國更加不利。
這將出不出,對于如今秦國而言,是最頭疼的。
因為秦國還沒有到最鼎盛時期。
但目前朝中還是張儀、司馬錯、公子疾等主戰派占據優勢,首先,巴蜀的戰況,還不至于嚴重到讓秦國撤兵,畢竟楚國拿下江州之后,攻勢減弱許多。
其次,他們都認為,若不擊敗楚國,其它的事也做不成,秦國若要出關,基本上都要走函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