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一旦貴國與我國結盟,我國可是有實力支持貴國的,一旦我軍東進,貴國自然也能跟著擴張自己的領土。
這也唯有我秦國可以給予貴國的。”
公仲侈沉默不語。
張儀又道:“對于楚國、齊國、魏國、趙國而言,貴國的作用就是擋住我們秦軍,一旦我國無心東進,他們立刻就會遺忘貴國,甚至于出兵攻伐貴國。
而對于貴國而言,不管是楚國結盟,還是與魏國結盟,其實都毫無意義,即便貴國與他們結合進攻我國,且不說你們難以攻破崤涵通道,即便是有所得,待他們退去之后,我國也必然會對貴國報復。貴國若不甘于被人吞并,唯有與我國結盟。”
這話其實很道理。
韓國這個地理位置比魏國還要尷尬,魏國一旦國力強盛,可以四面出擊,當然,國力衰弱之時,也容易被大家群毆。
而韓國是完全看不到出路的。
主要的三個鄰國秦國、楚國、魏國都比他強大,他只能與強國結盟,借他國實力,擴張自己的領土。
韓國對于楚國而言,作用就在于封鎖秦國。
楚國現(xiàn)在也沒有實力攻破崤涵通道。
同時韓國還可能面臨秦國的進攻,萬一楚國一撤,韓國就只有干瞪眼。
而對于秦國的作用,就是東進,是一個進攻性盟友,如果取勝,韓國自然也會有所得,與此同時,楚國若是攻伐韓國,秦國也絕不會坐視不理。
最主要的是,韓國受到了冷落,齊國、楚國都沒有給予韓國支援,全都給了魏國,韓國心里很窩火,但他也沒有辦法。
畢竟戰(zhàn)爭主要是在魏國打的,魏國也是損失慘重,第二戰(zhàn)場是趙國,趙國都沒有開口要補償,韓國就更不好意思說了。
公仲侈笑道:“之前秦相曾游說楚國與秦國結盟,可是沒過多久,秦國便撕毀與楚國的盟約。”
說著,他一抬手道:“秦相無須解釋什么,我并非是指責秦相不講信用,只不過我也害怕萬一我國與貴國結盟,且與魏國、楚國為敵,萬一貴國撕毀盟約,那我國可就危險了。”
“我理解韓相的擔憂。”
張儀點點頭,突然道:“對了!我聽聞貴國如今非常缺糧食。”
公仲侈點點頭。
張儀道:“我們君上愿意援助貴國一些糧食。”
“當真?”
公仲侈面色一喜,旋即又慎重地道:“不知有何條件?”
張儀搖頭笑道:“沒有任何條件,這鄰里之間雖不可避免爭爭吵吵,但又豈會見死不救啊。”
公仲侈是心領神會,張儀先表示誠意,拉近關系,建立起信任,然后再慢慢走向結盟,一步步來,不求一蹴而就,這自然不能拒絕,拱手道:“公仲代表我韓國多謝秦君與秦相的相助。”
目前三晉與燕國渴望恢復國力,無意卷入任何斗爭中。
但是三大國之間,可是不能有著想法,他們必須要繼續(xù)爭下去。
齊國的主要目標,就是消除宋國這個心腹大患,為日后西擴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