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局勢此時變得十分的復雜。一切都是因為北伐的成功啊,北伐進展順利,占領的地盤越多,要瓜分的權力越大,因此各種沖突各種爭權奪利就更多了。
先是在河南馮玉祥清洗了靳云鶚,蔣價石為了換取馮玉祥支持他進入山東,于是支持了馮玉祥,而唐生智對此很不滿,因為他是支持靳云鶚的,但蔣價石是總司令,唐生智覺得自己的對抗不起,最后唐生智干脆跟此時跟蔣價石的一些政敵勾結了起來。
唐生智有二十萬軍隊,并且占據了安徽和河南的一部分,自我膨脹的厲害。最重要的是,他的親信周斕還是革命政府中央任命的湖北省長,而湖北卻被聯省占領,唐生智也不愿意放棄在湖北的權力,于是勾結了汪精衛,2月多的時候,他們在武漢建立了武漢國民政府,將廣東革命政府的一大半政治高層帶到了武漢。唐生智希望借助汪精衛政府來穩定周斕的湖北省長地位,汪精衛則希望借助唐生智和聯省的矛盾,來漁翁得利,最終讓權力成為武漢政府所有。
而蔣價石呢,此時則已經跟汪精衛等人有了分歧。最重要的分歧就是“容共”的問題,汪精衛、宋慶齡等政治人物,堅持遵守孫中山留下的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但是蔣價石此時極為。
蔣價石跟中g的矛盾由來已久了,在廣東的時候,蔣價石就非常不滿蘇聯派來的共c國際軍事顧問屢屢插手自己的軍事事務,并且在態度上極為藐視他們這個總司令。北伐中,又不斷的對軍事行動指手畫腳。甚至一度傳出了共c國際想要換了他這個北伐軍總司令,甚至要對他進行ansha。
一切都是因為權力之爭,顯然共c國際和蘇聯對于汪精衛這個純粹的政治人物更加看好,可能是覺得他沒有軍隊,更容易控制吧,蘇聯對中國進行控制的企圖,加上蔣價石的個人野心終于爆發了矛盾,從而演變成了蔣、汪政治勢力之間的爭斗。
蔣價石占領了南京之后,反復催促廣州革命政府北上,可結果汪精衛選擇了武漢,不愿意進入自己的控制區。蔣價石針鋒相對,拉上胡漢民、蔣介石、柏文蔚等及部分監察委員,還有一些國黨中央執行委員,索性自己在南京建立新政府。武漢和南京頓時出現兩個中央,史稱寧漢分裂。
兩個國民政府分裂后,自然是有地盤,有兵力的南京政府更惹人注意,更得到外界的重視,列強解除的都是蔣價石的南京政府,而無人理會汪精衛的武漢政府。此時汪精衛覺得自己的力量不足,于是想拉攏實權派,他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聯省趙澤勇,第二個則是安徽唐生智。可是趙澤勇一直忙著跟英國人勾心斗角,并且處理復雜的聯省內部事務,根本就沒有精力去卷入國黨內部爭斗。而且對于內斗,趙澤勇是很反感和忌諱的,革命尚未成功就開始起內訌,實在是讓人感到不恥。最后汪精衛只能跟唐生智勾結起來,一致向蔣價石施壓。
寧漢分裂之后,很快聯省就跟英國人達成了協議,英國人從中國撤兵。而南京政府則立刻就進入了上海,這是之前他們跟英國人達成的秘密協議。可是中g在上海提前發動了起義,工人糾察隊提前占領了上海,建立了上海政府。
蔣價石本來就對中g不滿,于是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清g事件發生,蔣價石在上海大肆屠殺中g成員。此舉將寧漢矛盾激發到了極點。而中國其他勢力,竟然不約而同的站在了蔣價石一邊,馮玉祥在西北軍中也開始清g,張作霖更不用說了,他早就查封了蘇聯在北京的大使館,從中抓捕了李大招等人并且殺害。
一時間全國反g,全中國的中g成員,紛紛脫離蔣價石控制區,前往愿意容共的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和武漢在容共問題上,矛盾變得空前尖銳,南京政府要北伐山東,武漢政府就給南京施壓拖后腿。
對此趙澤勇覺得非常不好辦,武漢成了另一個廣州,當年自己堅持不肯進廣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廣州的革命氣氛太濃厚了,不利于穩定。現在武漢再次變成了這樣,而武漢還是自己的地盤,真的非常不好辦。
趙澤勇的態度是,能不爆發內戰,就最好不要爆發內戰。于是抱著調節的態度,站在武漢和南京之間周旋。在武漢提出了,組建聯合政府,包容各個政治派別,這個聲明得到了中g在內的絕大多數民主人士的贊同。
當然蔣價石是反對的,他堅決反g,甚至為此,跟趙澤勇之間產生了很重的矛盾。一時間,中國各個勢力間矛盾重重,反g的南京政府,容共的武漢政府,聯合民主的聯省政府,兩兩之間都有不同的利益訴求,都有不同的矛盾。
ps:感謝看書的肥貓、釵頭孤鳳和090010064980兩位兄弟投的月票,同時感謝兩位朋友送的月餅。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