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這些軍閥,趙澤勇反而并不太擔心,元老們要拉攏讓他們拉攏好了,要是輕易的許諾。空口白話就能說動這些人,那么這些人也就不值一提了。趙澤勇明白。這些人根本就不可能被誰說動的,元老們不行,他趙澤勇也不行,因為這些人肯定也在觀望,不過他們的眼光更高,他們觀望的不是趙澤勇和元老舊勢力之間的斗法,而是在觀望聯省和日本之間的戰斗,那才是決定性的。
日本勝了。一切休提,不用元老們拉攏,他們也會起來,不是扶持元老們繼續執政,而是該給自己謀求權力了,中國第一人那個位子誰不想,那意味著一個人走向了他人生可能爬到的最高峰。不管好壞都將留名史冊,有個著名的古人不是說過嗎,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能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跡,雁過留聲才不枉做一世好男兒。
而如果聯省勝了呢,也是一切休提。抓緊時間抱大腿吧,既然已經沒有了當皇帝的可能,索性趕緊搶時間從龍吧,黃袍加身的那個人當不得,也要做那個第一個把黃袍送上去的人。當然如果運作的好。做個永鎮某地的藩王也不是不可能,盡管不可能世襲罔替下去。可是盡自己這一生,能夠坐鎮一方當一輩子土皇帝也不賴了。
當然軍閥們的心思是十分復雜的,作為中國人他們自己不敢跟列強打,但是也希望敢打的聯省能贏,可是作為軍閥作為一個權力人物,他們又不愿意看到聯省因為一場接一場的勝利而權力膨脹起來。
但如果放在一個中立位置上,張學良是不認為趙澤勇能打得贏日本的,東北緊鄰日本,他對日本的實力最清楚,那種民心士氣,那種軍國主義,張學良認為是不可戰勝的。聯省軍打敗了英意兩國確實讓人震驚,但是這兩國相比日本都有天然的缺陷,那就是地緣,兩國畢竟距離中國太遠了,可是日本不一樣,近在咫尺,英國人派遣十萬軍隊就感到吃力,意大利才四五萬人就無以為繼,可是日本呢,派遣一百萬人大概都沒有什么大問題。所以張學良不認為中國能打敗日本,這也是他后來敢出手主動挑釁蘇聯,可在日本人打來的時候,不敢抵抗的原因所在。
馮玉祥的看法就不一樣了,張學良看到的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武裝下的軍國主義,可西北軍的作戰作風同樣是很頑強的,在這點上馮玉祥就不太在乎,但是馮玉祥也覺得聯省要打敗日本恐怕不容易,首先日本是一個帝國,而聯省只不過是一個割據勢力,一個國家跟一個割據勢力之間是有天然的優勢的,一個眾志成城,一個則還要擔心其他勢力的侵吞,從而顧慮重重。在這種層面的斗爭中,這點小小的區別,恐怕會造成稻草壓斷駱駝的背。
閻錫山盯著小眼睛也在算賬,他算的更細致。他是去過日本的,知道日本人很強大,他沒有去過聯省,但是同樣知道聯省很強大。他認為聯省是有機會打敗日本的,而日本也是有機會打敗聯省的。可是閻錫山不看好聯省,他認為日本敗的起,而聯省敗不起。日本一敗,了不起臥薪嘗膽恢復幾年就又卷土重來了,而聯省一敗他們在國內的地位,占領的地盤,這些可都要交出來的。聯省是這么的龐大,一旦被其他人吃下去,恐怕一下子就是第二個聯省。突然間以前還在慶幸跟聯省沒有挨著的閻錫山,有點感覺似乎跟聯省接壤才是優勢啊。
而實力最強大的黃埔系,則是憋著一股子勁,趙澤勇當了總統,他們的日子著實難過,但是面對趙澤勇跟日本人的爭斗,他們的感情最為復雜。跟趙澤勇之間是私仇,跟日本人之間可是國恨。黃埔系是革命軍隊,他們之所以能一路勢如破竹的打到南京,靠的是堅定的革命信仰,靠的是一腔強國報國之心,不然憑借他們那破爛的裝備,艱苦的生活,他們憑什么勝利。可現在不一樣了,當年打江山的時候,他們確實單純,一心就想著北伐,想著打到帝國主義走狗北洋軍閥,但是勝利后要坐江山了才發現,事情原來沒有那么簡單。不是打贏了就成功了,原來還有那么多名堂。于是心中的革命熱火被內斗爭雄所代替,再也沒有了雄心萬丈的激情,只有權力的野心。
平心而論黃埔系是希望趙澤勇勝利的,但是又希望趙澤勇能跟日本人拼個兩敗俱傷,然后他們就可以趁勢徹底滅掉聯省,接著以坐擁半邊江山的力量,進而一統全國,這才是他們最希望的。
所以聯省軍看似風光,其實此時是極為危險的,一旦失敗,各種勢力立刻就會撲上來,將自己分的骨頭都不剩。所以對日作戰,只能勝不能敗。
對手,日本人呢,此時并沒有太當一回事。但是同時有小心翼翼的盯著聯省的動作。他們的情緒也是十分復雜的。他們不愿意承認,不愿意表露出來他們把聯省的位置放的很高,很重視。但是他們又無法忘記聯省軍曾經消滅過十萬英軍的事實。這讓日本人不得不做出對聯省軍新的判斷,認定十萬日軍是無法跟聯省軍戰斗的,所以他們才在北京對聯省軍保持了克制。
可現在面臨到抉擇了。日本人則開始報僥幸心理。一方面他們也想看到日軍跟中國軍隊再打一仗,然后將中國軍隊打的大敗,皇軍再次揚名天下。另一方面他們自己都不愿意承認,他們竟然有對失敗的擔憂,擔憂敗給中國軍隊這讓人很不愿意接受。
在總是擺出一副日軍戰無不勝的表現后,每個日本人都悄悄的考慮過,如果日本失敗了會怎么樣?跟英國不一樣,日本輸不起啊。英國人輸了,也沒人懷疑英國人世界第一強國,日不落帝國的實力,因此他們可以平和的面對失敗。可日本呢,日本根本就是一個以武立國,以軍事國家形象站在列強國之列的。國小民貧,一旦失敗,世界各國會不會開始懷疑日本是外強中干的,會不會再來侵略日本啊。危機意識始終是這個島國民族的特性。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也認為自己輸不起。
時間越是逼近趙澤勇控制下的國民政府給日本設下的撤軍底線,氣氛就越是緊張,日本各大報紙也在高密度的報道著中日兩國的軍事動向。日本增兵山東,以一個主力師團駐扎青島。中國軍隊尚未有調動跡象,聯省軍依然駐扎長江沿線和沿海地區。
一切看似平靜,而聯省和日本之間的經濟交往,貿易往來卻越來越頻繁。(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