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趙澤勇對巖英這個撣人軍閥的作為分析,他認為這人還是理智的,是能夠控制的。。qb5、可是沒想過,一只沒有軍紀的部隊,是他們的軍官都控制不住的,聯省確實能控制住巖英,可是巖英都控制不住自己殺紅眼的部下,聯省憑什么控制他們呢。
沒想到打緬甸牌想要英國人妥協,卻沒想到這張牌打狠了,讓英國人下不來臺了。要是連自己的士兵和平民被屠殺了數千人,英國人都可以忍了,他們也就不是英國人了。此時的英國人社會民族情緒已經高過了一切,高過了利益算計,高過了政治斗爭,再次向緬甸派出大軍,開始一次更加慘烈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
國際外交確實是裸的利益博弈,可是任何游戲的玩家都是人,而人一旦情緒失控,那是什么都不會顧及的,什么利益之類的就只能暫時放在一邊了。英國人在談判桌上,幾乎是什么條件都答應了王崇陽,這順利的讓王崇陽都感覺到不可思議。
同時讓王崇陽認識到,英國人對緬甸的決心是如何的大。
尤其是英國人談判的重點就是要要回他們被俘的數萬軍隊,可想而知這些俘虜一旦被聯省釋放,那么他們毫無疑問會立刻再次被武裝起來,然后送到緬甸參加戰斗。
軍事戰斗法則有一條,凡是敵人所想的,一定不能滿足他。這條在外交戰斗中,同樣適用。經過深思熟慮,王崇陽給趙澤勇發了一封長電,希望暫時拖延跟英國人的談判,盡量推遲達成協議的時間。
經過電波互相溝通,趙澤勇覺得很有必要,拖延英國人進軍緬甸,也是間接幫助緬甸人。幫了緬甸人就打擊了英國人,這是一個連鎖反應,而都是對聯省有利,對中國有利的,現在聯省占據了主動,可以不著急。
至于如何拖延,王崇陽表示自己會想辦法,趙澤勇則直接就給王崇陽出了主意,讓他向英國人提出賠償損失的問題。
但是這可能嗎,英國人可能答應戰爭賠償嗎。有多少年了。英國人沒有向別人支付過戰爭賠償了,好像自從過了貴族時代之后,就再也沒有過了吧,不但沒有過,根本就沒人敢跟英國人提過。英國人連這次跟聯省的戰爭都不承認,只認為那是一場沖突,那還怎么指望他們給賠償,給了賠償不意味著承認了戰爭失敗嗎,戰爭失敗是能夠承認的嗎。如果能,他們也就不會去緬甸了。不去緬甸,無法平息國人的憤怒情緒,政府要垮臺。承認了在中國的失敗,則更會讓國人憤怒,政府還是要垮臺。
當然了,賠償聯省也不會要太多。但是這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當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俄國后,日本人也向俄國人索要賠償。最后未果,反倒是日本民眾對政府十分不滿,就是這個原因。盡管當時所有人都明白,日本人勝利了,俄國人失敗了,可是俄國人不承認,不給賠償,就可以宣稱這是一場不分勝負的戰爭。
同理英國人盡管派兵到中國遭遇了失敗,所有人多明白英國人失敗了。可是英國人不這么看,也可以不這么看,因為他們的軍隊并沒有全軍覆沒,好歹在上海還有一個師,而且他們的政府可以宣稱他們消滅的敵人更多,并沒有打敗。之所以跟中國人談判,是因為緬甸問題,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在中國損失更多,不是他們打不過中國。可是一旦賠償了中國的戰爭損失,一切的假面具就給撕破了。
所以英國人絕對不會答應賠償,哪怕只是一個英鎊。但是王崇陽卻擊掌稱贊,他跟趙澤勇這一主一臣簡直就是最佳的陰損搭檔,非要把英國人陰死不可啊。
英國人已經答應了,放棄在聯省區域的治外法權,默許了聯省自己掌管海關,幾乎是答應了一切條件,本來聯省就打算以這些條件來作為釋放英國戰俘的籌碼的,可現在英國人全部答應了,聯省卻要加碼了,非要爭一個戰爭賠償。
“這不可能,你們毫無誠意,我警告你們,如果談判破裂,你們要承擔所有的責任。”
聽到王崇陽提到的要求后,英國外交代表怒不可遏。
王崇陽笑道:“怎么不可能,你們英國制造了萬縣慘案,制造了屈原鎮慘案,難道不應該就這些慘案向中國民眾道歉,向受害家屬賠償嗎。你們點起的戰火,讓長江沿岸百姓付出了家園被毀的慘重代價,難道不該道歉,不該賠償嗎。”
趙澤勇只是給王崇陽出了一個索賠的主意,因為英國人出于國家尊嚴問題,是不會答應的,王崇陽則自己發揮了一下,既然你們出于國家尊嚴不會賠償,那就更不會道歉了,道歉可比賠償的力度更大。
英國代表道:“這一切沖突可不僅僅是我們的責任,既然是沖突那么沖突雙方都有責任。放棄治外法權,并且默許你們海關自主,已經是我們最大的讓步,和付出的最大誠意了。”
王崇陽哼道:“我提醒貴國代表,請不要混淆視聽,這場沖突我們聯省完全沒有任何責任,難道聯省的軍隊是到你們的泰晤士河去打仗的嗎,是你們,是你們的海軍,是你們的陸軍,跑來了中國sharen放火。如此你們不道歉,不賠償,那我就無法向聯省的千千萬萬百姓交代,就無法向中華民族的列祖列宗交代。”
見到王崇陽毫不讓步,英國人很生氣,但是也知道談判暫時是沒有什么結果了。
于是建議休會,一天的談判就過去了。
另一邊,在緬甸,李家英緊急會見巖英,向他通報了英國人的態度,以自己的名義告訴巖英,英國人很可能會集中力量,向撣邦發動一場空前規模的報復行動。希望巖英早做準備。
巖英何嘗不明白英國人會進行報復呢,可是手下沒忍住做出了屠城的行為,他又能如何。做了這幾年軍閥后,他深深懂得。軍隊才是他權力的基礎,在打天下的時候,軍心更勝過民心,更何況是外國的民心了。他不可能因為一些平民,尤其還是英國平民的命,就懲罰自己手下的軍隊。但是他卻不得不接受接下來英國人的報復。
交流了一番后,李家英說道:“巖司令恕我直言,你的士兵都是好兵,但是卻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人,他們戰斗力強悍。不懼死亡,但是卻沒有紀律。靠這樣的部隊你可以打下一個大大的國土,卻無法經營好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