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林源還真知道,說起醫圣杏林的來歷,就要說一說杏林這個稱呼的來歷,中醫界又被稱為杏林界,中醫人往往自稱杏林中人其實是從三國之后開始的。
據《神仙傳》卷十記載,三國時期名醫董奉,字君異,董奉少年時期,除了學習古籍經典之外,同時發奮鉆研岐黃之術,立志要做一位濟世的醫生。后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一位高人,因而修得道術,不但醫術極為高明,而且能夠預言風雨,民眾都視他為能“呼風喚雨≈ot;的仙人。
據《神仙傳》卷十記載:“董奉居山為人治病不取錢財,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
也是因為這個傳說,之后的中醫人也大都以杏林中人自居,同時也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
醫圣杏林的來歷其實也是仿照這個傳說,只不過卻是真事,民國時期,當時南陽開平山居住了三位醫術精湛的中醫名家,其中一人就是王博淵的老師高祥林,另外兩人雖然沒有學生在后世,但是也是當時聲名赫赫的醫道名家。
當時高祥林三人隱居開平山,自然有周圍的人慕名求醫,高祥林三人見到百姓貧苦,戰亂導致民不聊生,因此仿效先賢,看病救人也不收診金,同樣要求患者栽種杏樹。
三人在開平山居住了五年,之后因為日本人慕名尋找而搬離,但是開平山卻因為他們三人栽滿了杏樹,到如今,開平山的杏樹同樣有數萬株,每年春天杏花盛開,美麗至極,如今已經成了開平山的一道風景線。
同時因為開平山在醫圣張仲景的家鄉,因此之后杏林中人把開平山的杏林稱之為醫圣杏林,一個是幾年張仲景,一個也是贊譽高祥林三人醫術精湛,仁心仁德,堪比醫圣。
林源說過醫圣杏林的來歷,不解的看著侯繼成道:“侯大哥,這個杏林登山會和醫圣杏林又有什么關系?”
“杏林登山會五年一屆,舉辦的地點正是南陽開平山醫圣杏林,因為開平山層層疊疊,每一層都有杏林,而且沿途都有杏樹,因此三十年前章家、白家、王家以及我們侯家和杏林界各大流派的名家名醫以及當時的國手王博淵王老、謝志坤謝老等人一起舉辦了這個杏林登山會。”
“凡是六十歲以下的中醫人都可以參加杏林登山會,杏林登山會舉辦的時候,從開平山最低處的杏林開始,每一層的杏林都會設一個關卡,參加登山會的杏林中人從最低處開始登山,攀登最高的就是杏林登山會的正岳,比如宅宋明,這些人都是五十歲左右的年紀,穆騰軍今年還不到五十歲,六十歲以下杏林界的名醫即便是再少,也絕對有數百人吧,杏林登山會卻不到二十人,這個概率當真是低的可以。
“侯大哥,這個杏林登山會有什么好處?”林源問道,既然這個杏林登山會如此苛刻,卻能吸引那么多杏林名家,必然有著吸引人的地方。
“因為杏林令。”侯繼成道。
“杏林令?”林源一愣,這又是他沒聽說過的東西。
侯繼成笑著解釋道:“當年舉辦第一屆杏林登山會正是改革開放初期,當時中醫受到了嚴重的打壓,開始抬頭,但是杏林界流派眾多,掃帚自珍,杏林界內部首先矛盾重重,為了讓杏林界再一次發展,當時杏林界一些德高望重的名家國手以及各大流派的掌舵人齊聚一堂,商量出杏林登山會,并且發布了杏林令。”
“杏林登山會之中,要是那個家族或者那個流派中有人奪得杏林登山會的頭籌,就可以擁有杏林令,擁有杏林令的人可以無條件學習各個流派和各個家族的醫術,在杏林界擁有很大的便利,而且在有些時候也可以要求杏林界各個流派無條件支持”
聽過侯繼成的解釋,林源哭笑不得:“這個杏林令豈不是類似于所謂的武林盟主?”
“誰說不是呢。”侯繼成也笑道:“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中醫人掃帚自珍,很多絕技不外傳,長此以往杏林界自然越加閉塞,但是每個流派也都存在僥幸心理,希望學習其他家族或者流派的東西,這才了有了杏林登山會,有了杏林令。”
林源無語,這個杏林登山會和杏林令竟然是這么來的,怪不得他沒聽說過,以他這樣沒有任何根基的中醫人,確實是很難有資格得到參加杏林登山會的資格。
“林老弟,你可知道第一屆的杏林令是誰掌管?”侯繼成笑問道。
“是誰?”
“謝志坤謝老。”侯繼成笑道,不僅僅是第一屆,第二屆也是謝老執掌,第三屆的時候謝老已經過了六十歲,自然不能參加。
“怪不得。”林源這才恍然,怪不得謝志坤編著的很多中醫典籍看上去好像博眾家之長,原來是因為杏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