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寧此話一出,包括王忠在內的群臣,竟出奇地沒有一個人再站出來阻止他。
尤其是王忠,他的瞳孔里竟有著異樣的光澤閃爍起來。
“果然都是老江湖啊”
這樣的局面是魏寧所能料想到的。
起初,王忠和代表們只是把關注點放在了玉璽身上,一旦魏寧離開京都,那么連帶著玉璽也會下落不明。
但經過魏寧一句“毋寧死”的口號喊出以后,他們這才反應過來魏寧話里真正的意思。
意思很明顯,此次前往蕭關平亂,他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的。
而事實也是如此,蕭關大敗,西征軍敗走朝那縣,就那僅剩的三千殘軍能干嘛?
面對匈奴數萬鐵騎,成敗已是定局。
一個魏寧去了能解決什么問題?
死?
對就是死!
這是王忠從魏寧話里第一時間就明白過來的事。
魏寧待在皇宮,除了從他身上找到玉璽的下落以外,剩下的作用,就單純只是當個魚餌。
可這種局面是王忠那些奪權者們想一直看到的么?
當然不是。
奪權一事不在個人,而是關乎他們背后一整個龐大且復雜的利益集團。
遲一天奪權,他們就得消耗大量的錢力、物力去供養(yǎng)那些數以萬計的將士和戰(zhàn)馬。
時間一長,即便是再如何財大氣粗的集團,內部也會出現不一樣的聲音。
畢竟他們想要的,是問鼎之后,所帶來的千倍萬倍的回報,而不是看著白花花的銀子白白浪費掉。
所以奪權得快,他們拖不起。
可對魏寧動手,又會出現被扣帽子多打一的情況,誰都不敢先手,這就使得奪權者們很惱火了。
但現在不一樣了。
魏寧自己主動找了一個讓他們減少內消的辦法:為大乾社稷死而后已。
這個理由足夠的名正言順。
即使魏寧沒有死在戰(zhàn)場上,哪怕躺在了西北邊陲的黃土上,那也是做到了君王死社稷的壯舉。
而他的死,對大乾來說是光榮的、偉大的、流傳千古的。
但對奪權者來說,是與我們無關的。